本书对“诗可以群”的研究,以孔子的诗学思想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孔子的论述,而是追溯前源,探寻后迹,以诗歌交往传统作为考察的对象,从先秦礼乐诗歌活动,到魏晋以后的诗歌交往活动,探索诗歌交往传统在各个时代的具体内涵及其逻辑演变关系,揭示其演变的规律。
本专著全面研究汉语诗歌节奏形成原理(第一部分),“声”(声调)对汉语诗歌节奏的优化作用(第二部分),汉语诗“韵”的主要功能(第三部分),以此为基础延及汉语新诗体式建构与优化(第四部分),以及总述与展望(第五部分)。本专著以历代诗学及现代以来如朱光潜、王力等相关论著的成就为基础,立足于汉语语言的个性与中国诗学传统,通过中
本书分简史、性状、格津、修辞、创作、书法、学习、学术等八部分,由内及外。从本体到认识,系统地论述了对联文体及对联文化的发生和构成。并对拟议中的对联学科提出设想。书中既有对作者作品的随时辨伪,也有对当下对联生态的客观描述。为增强本书的实用性,引导联界更好地实现对联的现实关怀,除发掘古今优秀对联,为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还重
本书是一部读诗札记。作者从诗话与史话的角度,品读中国近现代人物的经典诗篇,感知时代先贤的理想情操,体味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引导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读书、读诗、读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定文化自信,书写无愧时代的灿烂篇章。
流传千年的儒家经典《论语》,其实是一部师生对话录?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不爱讲大道理,就爱给人讲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帅哥邹忌都反思了些什么?《桃花源记》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穿越”故事?是不是读了《水经注》,就可以跟着本书“吉祥物”水豚君来一场三峡漂流云旅行?……原来文学大佬不只是教科书上的样子,原来学古文可以这
本书从早期电影改编理念与实践切入,首先论述了新中国电影发展中对延安文艺经验的沿袭及“十七年”时期电影改编策略,通过讨论随着历史语境和话语更迭而变化的“十七年”时期电影改编,试图勾勒出这一时期电影改编所具有的丰富历史细节与复杂知识处境;其次梳理了“十七年”电影中的“农村”想象与乡土经验表达,思考具有普遍性的对于命运的挣扎
本书是一部以现代新诗的形体格式创作和诵读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社现代汉语新格律朗诵诗的诗歌理论探索著作。独辟蹊径地在诗学、诗艺与审美体验三者之间,尝试建立起具有现代韵律与格律,又能朗朗上口,适合于集体朗诵与表演的现代汉语新格律的诗学理论的三维立体世界。书中提出新的诗歌主张:诗歌是显示人类生命探求进程的情智化的创造活动,是展
本书主要运用版本比较研究和文本的跨语言对照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清朝顺治七年(1650)的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刊本、康熙年间的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翻刻本、雍正年间的满汉文合璧《三国志通俗演义》刊本以及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抄本、满文《三国志》抄本、满文音写汉字《三国演义》抄本、满汉文合璧《三国演义人物图赞》写本
本书以空间理论作为视角,考察抗战时期文学空间与小说创作的互动关系。民族战争改变了文学活动的外部空间,也改变了文学场域的内部组成。抗战时期中国各区域文学空间隔而不绝,文艺政策、出版制度有同有异。文化人在不同空间中聚合、星散,动荡辗转中的文化对流重造了作家、也重造了文学。救亡语境的深化、民间文化的融入、五四精神的沉潜,促进
本书以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为背景,在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胡适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胡适的白话思想与白话译诗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化心理学、文化社会学、文化翻译学以及翻译诗学等理论,聚焦胡适诗歌翻译的语言嬗变、现代性探源及其翻译思想,描述了“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生态对诗歌翻译的驱动与制约作用,揭示了作为翻译主体的胡适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