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新开的一门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精炼地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总体上,本书有如下特点:一、注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
关学谱系与思想探研
《近思录》是宋代朱熹、吕祖谦所编,汇集了北宋思想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的言论,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集中展现了宋代新儒学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被认为是研习宋代理学的**经典,钱穆先生将其列为“中国人必读的九部书”之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近思录》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师读本:近思录》的配套诵读本。分为导读、全文注
本书以朱子涵养工夫为研究对象,将朱子涵养工夫的发展分为中年、中晚年、晚年三个阶段,梳理出朱子涵养工夫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和发展历程。全书围绕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涵养工夫内在的关系以及涵养工夫在朱子工夫论中的地位三个角度对朱子涵养工夫进行了考察;从脉络发展的视野厘清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和思想地位;从学术史论辩的视野探寻朱子涵
本书一百二十六篇文章,涉及朱子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对“命与体用”“尊德性与道问学”“四端七情”“知行合一”等思想义理的分析,也有对“朱子的亲属”“朱子的行、居”“朱子对妇女”等私人化话题的叙述,更有对“朱子的记忆力”“朱子的幽默”“朱子的酒兴”“朱子高歌”等趣味话题的探讨。对于专业读者来说,本书解决了很多悬案,也为一些
本书是关于朱子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书稿选取了朱子文化在南平市建阳区、延平区与武夷山市、建瓯市、浦城县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存进行讲解,将朱子生平、朱子理学思想、朱子对孔孟以来思想的集大成、朱子对儒家道统的庚续、朱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时代价值、朱子门人弟子及朱子理学在海内外传播等内容结合新时代精神融入其中。书中涉及
陸九淵(一一三九一一九三),字子靜,號象山。南宋乾道八年(一一七二)進士,歷任隆興府靖安縣主簿、建寧府崇安縣主簿、國子正、敕令所刪定官、荆門知軍。他生於江西金溪縣陸坊,卒於湖北荆門,葬於金溪故里。卒後二十四年,即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賜谥文安。陸九淵直承孟子先立乎其大者的思想,以大疑則大進的治學精神,創造性地提出了心即
本书*面而翔实地研究了理学在东亚各国的思想流变,通过对理学著作的文文献检证探索了理学代表人物的思想内核和言行表象。全书共分有《周敦颐与道教的关涉》《猪肉与龙肉》《从利玛窦的改编看朱子的理有偏全说》《上元醮与皇极》《阳明丛考》《李退溪的王阳明批判》《儒学的超地方性和在地性》《朱子学在琉球的落地生根》等十二章,相继对周敦颐
本书从朱熹的生平入手,回到时代与历史交错的现场,认为朱熹在社仓的实践中开启了他的理学世界的构建。同时,他从秦汉以来的“职”的政治含义和宋代以来对君权的讨论中汲取思想。最终,朱熹拈出“职”这一个字,串联起“理”“事”“性”“命”等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