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诗人篇,主要以李白、杜甫、元稹、柳宗元、杜牧、李商隐为主,将诗人的生命历程与诗作结合起来探讨唐诗之美。二是经典篇,以《春江花月夜》《长安古意》《连昌宫词》《琵琶行》《雁门太守行》等诗为解读对象,阐述唐诗美在何处。三是专题篇,讨论唐诗与美学、唐诗与文学、唐诗与唐史等的关系。
本书是一部以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典故为引子的,介绍历史文化的文集。金庸小说盛极一时、流传甚广,金庸通过自己的15部武侠小说,建构冲突,刻画人物,评论历史,观照现实,树立起了许多中国人认同、称颂、效仿的伟大品格,参与到当今社会中国人价值观的塑造之中,同时也打开了一扇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怎样从金庸小说中准确、真实地了解中国?如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部有重要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滕咸惠先生对此书研究很深,出版过校注本《人间词话新注》(有齐鲁书社1981年版、1986年修订版等)和译评版《人间词话译评》(有吉林文史出版社版等)。这两种不同整理方式的《人间词话》所针对的读者人群不同,各有特色,可以说均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此次整理,整合校注和译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蒙古文文献研究丛书”是我社自主策划出版的学术研究丛书,《北京木刻版〈格斯尔〉研究》是其中的一个分册。北京木刻版《格斯尔》研究是国际学界重点研究课题之一,1908年俄国学者策·扎木察拉诺根据田野调查提出1716年北京木刻版《格斯尔》是经过僧人之手改编的推测后,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考证,一直未有突
本书稿将对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与廉想涉的《三代》《无花果》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对比,揭示两者的异同点。
全书分为基础篇、变革篇和应用篇三部分七章,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与核心特质以及其在古代诗词教育中展现的独特优势,系统阐述了古诗词教育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同时,对当前古诗词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和反思。
本书深入探究了梅尧臣诗歌中的戏剧性元素,以及其对宋诗艺术风格所作出的独特贡献。作者凭借对梅尧臣诗歌的深入剖析,揭示出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戏剧性冲突、情节构建以及角色塑造等创作手法。这些手法突破了传统诗歌的表达局限,为宋诗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书中不但详细阐释了梅尧臣诗歌的戏剧性特征,还进一步探讨了这种风格对整个宋诗发展模式的
本书研究了《红楼梦》在全球的传播轨迹,包括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的传播情况;探索了译介艺术与策略,如译介历程、文化传递的精准性等;深度剖析了国外红学研究的发展、重点、特色及影响;阐述了《红楼梦》在文化交流中的跨国界对话,包括交流活动、传播渠道及文化融合;分析了其在文学领域的启迪、地位、读者群体和学术研究等方面
本书以红楼梦与江宁的关系为视角,围绕红楼梦与江宁方言、江宁物产、江宁旅游资源开发、江宁民间传说及江宁红楼史话五个方面展开,挖掘和探索红楼梦与江宁的渊源。从选题角度来说,这是江宁区首部探索红楼梦与江宁关系的地情资料,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从开展红楼梦与江宁书稿征集活动来说,活动为江宁地域范围内的红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畅聊”书
全书包括如下几个模块的内容:对联词汇学(上)(中)(下)、对联句法学、对联语义学、对联语用学、对联修辞学(上)(中)(下)、对联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