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祭文研究》本书以祭文的文体研究及唐宋祭文的流变为主要研究对象,其间涉及祭文在唐前的溯源及唐宋祭文对元明清三代祭文理论及创作的影响,祭文的文体研究和文学史的研究均从三个方面展开。通过文体与文献结合的方法,探讨唐宋祭文的发展,确立祭文的文体特点及唐宋祭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祭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进行界定,并提出研究方法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意象或诗性的生成,从诗歌意象、语言、自我意识等多个角度阐述了诗意生成的可能;第二部分为生态、地域性与“新草原写作”,基于内蒙古诗歌的美学嬗变、女性诗歌的崛起及“新草原写作”的建构,多角度呈现了内蒙古诗歌写作现状;第三部分为写意、碎片与沉默的玫瑰,通过个案分析挖掘了内蒙古当代诗人的创作审美取向
这部专著除绪论、附录(导读)外由七个主要章节组成。第一章论述中外生态文学及研究概况;第二章研究生态、生态文学、蒙古族生态文化意识、蒙古族生态文学的基本形式和经典模式等内容:第三章专门研究蒙古族保护自然生态的传统意识与观念;第四章研究蒙古族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研究蒙古族生态文学的丰富资源、哲学基础、思想内容、现实意义等;
本书为“如何阅读中国文学”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是对中国传统诗歌文本的导读与细读。我们将在海内外17位古典文学专家的带领下,从中国诗歌的创世时代一路走来,阅读从先秦至明清以来近200首经典诗歌。读者在直接获得美学愉悦与智识洞见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中国诗歌的体裁发展、语言传统与审美意象。各章后面伴有推荐阅读,方便读者作进一步的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运用“表达机制”分析法解释孙犁小说存在的美学密码、中国文艺面貌独特的根源所在。“表达机制”分析法是一种深度考察作品的方法,也是一种整体分析法,避免了西方批评方法存阶段性的局限,这种方法既能看到文艺家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也能看到文艺家对现实元素的改造加工以及组织过程,而这一过程包含了文艺
本书以王绩、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韦应物等文人墨客笔下的山水为切入点,研究唐代各期山水诗中体现的作家心态、时代律动和文化积淀,并挖掘作品中最具有当代价值和生命力的精神因素。该书稿突破以往很多古代山水旅游文学研究集中于鉴赏艺术的模式,将古代旅游文学置于大文化背景下,研究相关社会背景、文化积淀、作家心态。
本书是一本研究沈从文小说特性的专著。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与同时代作家的作品相比,其作品具有鲜明的诗性与人性特性。本书从沈从文的生平经历着手对沈从文小说中的浪漫特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诗化小说叙述进行分析,重点从诗性和人性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了沈从文小说的特性,并对相关的背景性因素进行了深入考察。本
本书主体由上、下两大部分构成。上半部分(第一章到第二章)主要从扬州八怪群体的宏观角度行文,希望能归纳出扬州八怪题画诗词所体现的共性特点并讨论扬州八怪题画诗词在清诗史中的地位。扬州八怪十余人都涉及,有详有略。下半部分(第三章到第七章)专做个案,对具体作家的诗论、画论及其题画诗词的数量、体裁、风格、内容、思想、传世和辑佚情
程嘉燧(1564-1643),安徽歙县人,明代书画家。精音律,工山水,其诗文为钱谦益、王世贞等所推重,为晚明文坛引领诗风转向的关键性人物。本书稿以程嘉燧的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将程嘉燧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论作为研究主体,结合程氏的交游、行旅、绘画等,勾勒出程嘉燧一生的文化行旅及其对晚明诗坛的意义和影响。
本书尝试着从历史角度去走近宋词的时代氛围,去读取深藏其中的兴衰起落,生老病死,辉煌、深沉、热闹与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