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二十三节,对《人间词话》做了评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贤重才的优良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国家民族兴亡史也是一部人才兴衰史。中国也是一个诗词文化大国,中国的诗词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浩如烟海。在这个巨大的诗词宝库中,蕴藏着许多反映人才成长规律的名篇杰作。 《人才诗话》一书是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撷取的50首与人才主题紧密相关的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汇集而成,力图概括
本书为叶嘉莹先生以纳兰族裔身份,首次亲自读诵、审定全本纳兰词,在人生百岁之际献给诗词爱好者的一部纳兰词诵读版图书。全书首次按词牌格律梳理348首纳兰词,首次将纳兰词进行入声字标注,由叶嘉莹传统读诵传承人刘子菲女士进行全新注释。全书分上下卷两册,涵盖全部348首纳兰词原文及注释、词牌解析,以及作者叶嘉莹先生和传承人刘子菲
本书收录毕飞宇工作室2014年至2018年举办的小说沙龙实录及修改后的小说作品。作品多为兴化本土作家所写,有不少是作者的小说处女作,丁帆、毕飞宇、庞余亮等作家、评论家围绕作品进行犀利点评。讨论的小说风格各异,水平有别,对每一篇小说的问诊过程都是一次文学的享受,大家从思维和语言碰撞的火花中得到提高和成长。
本书内容涉及散文渊源流变、基本理论、创作史实、经典作家、民族特色等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博大精深与艺术创造,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作者详细考论了散文的产生并不晚于诗,散文概念在南宋典籍中广为使用,并非“舶来品”;提出以音乐性为标界确立散文研究的范围,论证赋与骈文均属散文范畴;重点考察了宋代散文以体派衍传为演进
本书运用文学-文化批评和民俗学田野作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壮族民间文学置于整个壮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与社会群体文化结构的网络之中,探讨其在由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因素构成的“文化场”中的表现形态与发展演变,着重论述了歌咏文化、稻作文化、师麽文化对壮族民间口头韵文、口头叙事文学创作及乡村仪式演剧的深刻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壮族民间文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在以表现世情主题、社会主题为主流的文学时代,继承神怪小说的艺术传统,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显示出难能可贵的生态美学价值。《
本书作者将创作着眼点置于宋朝,选取李煜、范仲淹、柳永、张先、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苏轼等余位具有代表性的著名词人,以词作为分析文本,结合词人的人生阅历,汇入作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独到理解,以细腻的笔触,诠释词作的文学内涵和词人的精神世界。将读者引入宋朝人或激烈或温暖的文学艺术之中,将宋词中蕴含的情感通过叙述词人故事的方
本书作者基于《全唐诗》为母本,专门摘出《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词典》《千家诗》等常见选本中没有选录的佳作,分享、赏析这些不常见的诗句,并以诗句为引,用通俗的方式讲述文人生活、诗歌趣事、历史事件,赋予那些诗篇更多的细节。角度深入独特,语言幽默,既能读到一些不常见的诗句和诗人,也能读到著名诗人的一些不太被提及的佳句。既有白
本书收入作者有关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论文共22篇,内容涉及对“变文”与小说关系的考辨、曹雪芹卒年及其“佚诗”辨伪,以及明清桐城、徽州区域文学的论析评价等。敦煌变文与小说关系等相关考据文字援经据典,考据坚实,推断缜密;曹雪芹与《红楼梦》相关问题的研究,富有思想的深度和思辨的力度;戏剧戏曲文学的评析视野开阔,丰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