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研究海外暨港台华文写作的论文集。作者主要研究的是沿着海上及陆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大陆走出去,如今生活在海外和中国港台地区的华文作家的文学作品,发掘这些华文作家通过其华文书写表现出的其内心深处对祖国的依恋,其作品自然流露的回望故土家园和中华文化的生命追
本书由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张书岩主编,收入《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有简化字、繁体字、正体字、异体字对照内容的单字头3000余组。字头后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附列对应的繁体字和异体字;同一读音的字如有简繁体字非一一对应关系,或有正异体字非一一对应关系等情况的,分立字头。本书依据普通话语音系统,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异读字的
本书以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古文观止》(据映雪堂本排印)为底本,译注者用有关史书或别集校勘,择善而从,不出校记。同时,将原书前四卷中史料内容较强、缺乏散文美感的文章精简压缩,成为两卷;自第五卷后全部保留。入选之文多短小精彩,均是便于记诵的传世佳作。本书打破了以往此类书籍的常规模式,在原文上通篇标注拼音,省却了
精选中文经典《古文观止》名句100则,就该名句的相关语文知识,提供一篇完整而实用的介绍。文字活泼,糅合现代风格,趣味性高。包括以下板块:【名句的诞生】呈现原文,同时节录上下文,有助于理解与记忆完整段落。【完全读懂名句】难字与难词的意义解释。整段原文的白话语译。【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轶事、字词语的典故故事、历代的品
本书是翻译学专著,专门研究古代七篇完整的佛经翻译论。七篇完整的翻译论保留在汉文大藏经流传至今,是中国古代有长达764年翻译理论史的铁证,是学界必须首先承认的历史事实。本书将使中国古代翻译理论的研究有案可循,让当今译学研究有古代本土学理范式可借鉴。本书代表有史以来首次全面针对整篇翻译论的研究,并以整个中国古代翻译理论的发
本书是在类型学的视角下对明清时期的汉语焦点结构在焦点背景二分理论下用非预设性和对比性两个特征对焦点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将句法上的焦点结构分为三类,分别是作用于焦点的焦点结构(包括使用是、只等)、连接焦点和背景的焦点结构(包括使用就、才、倒、也等)和作用于背景的焦点结构(包括重动句、分裂结构等),并且对这些焦点结构的来
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分别是汉语作为母语和二语的教学。同为汉语教学,两个领域的初学者往往聚焦其共性,忽视其区别,遑论槛外之人。本书从学科性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师资质、课堂语言、师生互动、教材编排、作业设置等多个角度对两者展开专题比较,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准确、细致地揭示其异同,在此基础上分析指出
本书在对近代汉语重动句的来源与历时演变进行了全面、细致描写的同时,也对该句式(构式)的构成特征、功能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在语法系统中的地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思考。这些理论思考,不仅可以厘清以往汉语语法史研究中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也可以修正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中的一些结论。
韵律音系学视野下的歧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