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回溯了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导演王延松在中国语境下排演德国诗人毕希纳的《莱昂瑟与莱娜》一剧的全过程;并依此深入考察了王延松导演语汇中的“神性叙事”在文本内蕴的开掘、导演职能的界定、演员表演方式的选择与舞台呈现形态之艺术格调的规定诸方面的具体表现。“神性叙事”是王延松戏剧导演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体现了其观照人类生
本书勾勒出1840年至21世纪的京剧票友长卷,同时推举出对京剧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批近代、现代和当代票友。该书以大量生动具体的事例,阐释了票友与京剧相辅相依的关系,刻画了不同时代票友的众生相。
本书内容包括:孔子·儒学·戏曲审美;戏曲舞台要以表演为中心;戏曲人才流失的危机;当代戏曲的三类走向的思考;要重视戏曲剧种的保护;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郭汉城的戏曲理论价值——读《郭汉城文集》等。
本书分为:绪论;藏戏发展历史;藏戏剧种和流派;藏戏剧目艺术;藏戏音乐艺术;藏戏表演艺术;藏戏舞美艺术;藏戏保护与传承共八章。主要内容包括:藏戏保护与传承的人文意义、藏戏的发展和保护现状等。
《凤阳花鼓全书》分为四卷:《史论卷》、《文献卷》、《文集卷》、《词曲卷》,此卷为《文献卷》,是把明清以来有关凤阳的美术作品(明清宫廷图画、日本花鼓图、民间美术、绘画、相关艺术及其他)、舞台剧照(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凤阳锣鼓)等收集在一起,采用影印的方式,将凤阳花鼓数百年来留下的文化印痕呈现出来,以展示其独的风采。
凤阳花鼓全书:史论卷
本书稿作者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第一部分写云南文化的多元结构及特殊文化遗存;第二部分写云南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第三部分介绍著名京剧艺术家,第四部分写滇剧与历史创作,第五部分写学习民族优秀文化与提高戏剧创作质量。全书围绕民间艺术文学展示精品,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自成系统,独具特色,数
林玫君著的《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指导--肢体与声音口语的创意表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儿童游戏为出发点,系统地介绍了戏剧如何联结教育,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书中以初次参与戏剧活动的师生为对象,依学生的发展与经验能力,从“暖身活动、肢体动作、感官想象、声音口语”四类基础活动,设计了“系统性”的戏剧活动,每类活动都包含初级、中级
中央苏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全面指导了中央苏区的文艺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其中,中央苏区戏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央苏区实践的典型案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借助其所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是在中央苏区的现实情境中展开的。同时这些实践又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反映和推动了中央苏区革命的发展和地方社会的变迁
《禁锢违碍突越--中国古代禁戏论集/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丛书》从散落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诸多禁戏事件和现象入手,通过史料辑补和文献考论,以个案研究和类型学考察为基点,探讨了禁戏之于剧类生成与剧史流衍、剧本撰作与文人关系、演剧活动与戏剧生态所产生的复杂影响;以细节追诘与剧史观念询疑为主,拓及与禁戏事件相依存的礼仪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