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此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章、492篇,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稷下学宫创建于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历时约150年。作为”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它是当时整个中国的文化、学术、教育中心,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大、开办早的官办大学和我国早的社会科学院。“稷下学”是研究稷下学宫历史、稷下百家学术思想的一门学科,囊括百家、气象万千,内涵丰厚、博大精深。该论文集收集了当今国内外学者如郑开、吴展
梁启超说:“《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孟子思想,就像一服良药,救治了自古至今无数迷惘的心灵。本书以汉字为媒介,通过说文解字去了解孟子的思想,带领读者穿越2300多年的时空,回望孟子的时代,探寻孟子的童年,感受孟子的善良,品味孟子为修身养性与治国理政开出的药方。
本书收录杜维明先生2017年10月主持召开的“统合孟荀与道统重估”会议论文,以及会后部分学者与此相关的论文,其基本主题是“统合孟荀与儒学创新”。论文主要有:李泽厚《举孟旗,行荀学——为〈伦理学纲要〉一辩》《为什么朱熹式的性善说在中国传统中一直占上风》,杜维明《统合孟荀与儒学“第三期”》,杨泽波《仍是一偏:论李泽厚先生的
本书据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年重印《清经解清经解续编》所收《易经异文释》进行整理。李富孙《易经异文释》又称《周易异文释》,完成于清道光元年(1821),在李氏生前没有印行,光绪年问王先谦编《皇清经解续编》始将其收入。《皇清经解续编》于光绪十四年(1888)由南菁书院刻印行世,第二年上海蜚英馆又据南菁书院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虽一生坎坷,但坚毅不屈,曾创办私学,招收并教育弟子,最终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教学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被汇集编纂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已成为2000多年来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极其深远。
本书批判了西方把儒家伦理视为美德伦理的观点,并通过考察中国早期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和《礼记》等,论证了规则与美德并非对立而是统一的,儒家伦理实现了规则与美德的统一,因而是一种更为完善的伦理体系。儒家伦理是“学儒”而不是“儒学”,即儒家文化中“笃行之”“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等注重力行的
如何轻松学到《道德经》的精髓?如何打破艰难晦涩的语句直达道学根本?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道德经》的智慧解决难题?……本书从《道德经》八十一章原文出发,讲解每一章的核心要义,将晦涩难懂的原文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表达,把老子的智慧与生活、工作中的痛点、盲点相结合,转难为易,化繁至简。《道德经》的思想精髓与我们的惯性思维往往相
在儒家大传统中,孟子是孔子的义理、精神的重要传承者和光大者。他的学说和思想,对之后的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孟子研究院于2016年7月在山东邹城召开了“孟子的学说、心灵之道与公共生活”研讨会,围绕孟子的心灵之道与精神修炼、孟子的民意观、王道说与公共生活、孟子的形象沉浮和孟子学的历史展开、孟子
“天下之言性”是《孟子》中十分重要的一章,但向来被认为难解,历史上学者的解读也往往大相径庭。此章难解,就在于以“故”释“性”,认为“天下之言性者,故而已矣”。而天下之人如此言性,不论是孟子接受还是反对,反过来对于理解孟子的人性论都有着重要意义,则是毫无疑问的。因其主旨难以把握,近代以来研究成果凤毛麟角。该本书的创作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