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和评价国外认知诗学及认知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动态,提供相关学科的前沿性资料与信息;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文学问题,分析文学作品;探索认知科学与文学、文化、语言、翻译、教学等多方面的联系及应用;结合中国文化和文学实际,探索认知诗学本土化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实现路径,使认知诗学服务于中国的文学艺术研
本书对汉唐时期的乐府学典籍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广泛征引现存史料,并搜集古今学者的相关研究专论和只言片语,旨在梳理汉唐各类乐府学典籍的前后承继关系,弄清其历史留存状况,揭示其乐府学价值,为学人利用这些典籍提供指引和参考,有助于读者对乐府学文献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推动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
本书从唐诗研究的入门文献谈起,从唐人文集的整理与刊行、唐代历史与传记、唐人笔记小说、谱牒、墓碑与墓志文献、尚书省郎官石柱及御史台精舍碑、登科记、历代唐诗著录书目、历代诗话唐诗选本及研究专著、唐代与诗有关的艺术论著、地理志与方志、唐代典章制度沿革、佛道二家典籍等十三个方面来对唐诗研究的文献做了全面和细致的梳理,言简意赅,
精选古典诗词曲古谱81首,分为《诗经》、汉魏六朝诗、唐诗、唐宋词、宋金元曲、明清传奇六部分,作品大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乐谱全部采用古谱,均译为简谱。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古代音乐的现代化转化、推进诗词和非遗文化的普及等都有重要意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该版本以阮元嘉庆刻本《毛诗正义》为底本,每首诗进行了精要的解题、详细的注释、通俗的翻译,同时配上日本江户时期的儒学家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中的精美彩色插图。
方弘静(15161611),字定之,号采山,歙县人,明代中后期徽州地区重要的学者和诗人,与汪道昆齐名,是天都社创始人之。有文集《素园存稿》20卷、杂著《千一录》26卷。其杜甫诗话主要见于晚年撰的《千一录》,卷912诗释部分较为集中,计近800条。这些论杜文字,深度参与明代中后期诗学论争,体现明代中后期杜诗学研究的总体成
汉语五言诗代替四言诗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本文试图从这两类诗体在语言形式与节奏的相互关系中探讨它们转变的语言学动因。关于语言形式,本文从句法结构和词汇两方面考察这两类诗体。关于节奏,本文有两个假设,一是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奏,这一节奏是利用句法结构形成的,节奏是制约句法的;二是五言的节奏是
唐人笔记版本众多,流传改编情况极为复杂,《唐代笔记小说叙录》不仅从史源学的角度弄清各书的材料来源和编纂经过,更通过具体考辨揭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为古籍校雠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书以《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御史台记》、《教坊记》、《封氏闻见记》等五十七部笔记小说为切入点,每部皆简单介绍其书名及异称,详叙著录与版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研究》以现存报刊能够见到原文且年份明确的522篇小说及类小说为切入点,在全面收集整理现存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小说理论及其与小说相关的广告、代理信息等资料的基础上,梳理了岭南报刊小说从无到有,再到大部分报刊主要、固定栏目并专刊化的刊载历程。从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出发,探讨了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中国诗话史》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对诗话这种独特的论诗体裁作宏观审视和系统研究的学术著作,对中国诗话之源、诗话之名、流派、风格、演进规律、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做了全面的描述和评估,从而梳理出诗话的演进轨迹和发展流程。本书凡八卷,分别以总论宋诗话金元诗话明诗话清诗话近代诗话现代诗话诗话之整理研究为序,从诗话的本身着手,从全部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