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31篇散文,都曾在各大文学期刊上发表。其中,《此岸》发表于《十月》2013年第5期,还曾获得过第五届(2013)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酒具与酒友》发表于《人民文学》2014年第12期;《地铁上也有生离死别》发表于《十月》2022年第6期;《文人传统——从王鏊到柳亚子》发表于《长城》2023年第4
历史上的女性大多被约束在轶闻、传言的只言片语之中,很少有完整的记载陈述她们的遭遇与故事。因此缺失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这一书写对象的神秘性,使之成为三千多年来文学创作的上好题材,然而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观念对女性的男性化视阈的扫描,难免使这些创作抹上了一层坚硬的外壳,也使其中的女性失去了她的本真面貌。而在本书中,作者站在人
文学随笔。张新颖教授在复旦大学讲授“中国新诗”课,其后以这些讲稿为基础整理创作成《诗的消息,诗人的故事》。在这本书里,他解析冯至《十四行集》、穆旦《诗八首》、废名《妆台》、林庚《破晓》、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艾青《我爱这土地》、北岛《结局或开始》、崔健《一块红布》等经典名作;此外讲述了穆旦、路翎、熊秉明、戴望舒等诗人
本书系“民国文人系列”之一种,拟收文章30-35篇,每篇以民国文人的一件函札为主线,通过书信内容,解说人物命运、交游故事及书法风格。这些书扎大多来自上海档案馆和上海图书馆以及作者个人的收藏,其中部分是首次公开披露。收入的文章多曾刊发于《文汇报》副刊《笔会》和广州的《随笔》杂志。本书稿约12万字,配图约180幅。可与作者
“地理学人随笔”系列是国内地理学知名学者的散文、随笔集,旨在反映学者以地理资源为基础所进行的人生思考与感悟。该丛书的出版有益加深公众对地理学的认知,对于圈内读者,阅读此丛书亦能唤起对人、对事的一些共鸣,故该丛书自出版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书是该系列中的第六本,作者傅伯杰是国内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
2024年是巴金诞辰120周年,《随想录》(诞辰120周年纪念本)包括《随想录》《病中集》《真话集》《探索集》《无题集》。巴金于晚年创作完成这部杂文集,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展现了他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以及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他以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以此来履
扬之水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名古名物专家。其经历颇富传奇色彩,青年时代去做工,开卡车,蹬三轮,送白菜,卖西瓜;1977年参加首届高考,成功考取大学,却阴错阳差未能入学,只能通过自学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代著名学者。《问学记》即是扬之水先生撰写的回忆性散文集。除了数篇带有强烈自传性的篇章外,作者还追忆了与徐梵
祝勇是20世纪90年代“新散文”流派中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近年来,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名研究者,他持续书写着故宫的典故与传奇,或借物咏怀,或凭卷追思,从独特角度展示了一个丰富深邃的古典中国。他的散文有系统有条理地讲述了故宫的方方面面,似水流年,小处生动,大处磅礴,充满了一个文人与学人对于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祝勇是
巴黎,每座桥、每个咖啡馆、每个桌子和椅子、每棵树,都能够勾勒出许多传奇。这是一部关于巴黎的随笔集,青年作家张佳玮数年来旅居巴黎,用脚步走过那些历史与当下的重叠印迹:守护一众作家的文学乌托邦莎士比亚书店,记录了印象派的传奇的奥塞博物馆,作为1920年代贫穷艺术家栖息之所的蒙帕纳斯,百多年的新古典主义雕塑,夏加尔为歌剧院画
《四季有味》为随笔集。包含50篇美食随笔,配以精美的图片,并附菜谱。全书以文学性的、富有诗意的语言讲述家常美食,描述其制作的一般过程,加入一些作者的巧思。以思想性为美食注入灵魂,让食物也呈现哲理和诗意。通过阅读该书,读者不仅能了解美食的制作过程,还能从中体悟到美食及其制作的过程,也是感悟生活、疗愈自身的过程。美食不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