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以正极材料的种类为项目划分依据,内容包括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锰酸锂(另设前驱体为独立项目)、镍钴铝酸锂、钴酸锂、磷酸铁锂、锰酸锂以及钠电池正极材料,每个项目以生产工艺流程为任务划分依据,融合岗位职责和任务,理实结合。教材表现形式支持任务驱动教学。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
本书围绕材料物理专业的核心实验技能和知识点展开,分为六篇共27个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材料物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进行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第一篇材料的制备,第二篇结构性能的表征,第三篇光学测试方法,第四篇电学测试方法,第五篇磁学性质的表征,第六篇特殊
本书涉及碳纳米材料基础与进展,包括碳纳米材料科学与材料、物理、生物等学科的前沿交叉研究。具体包括:通过纳米科技与化学的融合,实现介观和纳观尺度的结构控制与剪裁,自下而上地构建新型碳纳米材料;纳米尺度的高分辨物性表征与检测技术,探索有限粒子体系和单分子体系的物理化学特性;基于纳米尺度上物质表现出的新现象和新规律,发展新一
本书系统介绍了合金分相热力学理论、分相过程动力学理论、分相过程与组织控制途径,旨在为原位复合材料的设计与研制提供理论指导。全书共11章。第1章介绍了合金分相的热力学理论;第2、3章介绍了合金分相过程模型;第4、5章介绍了快速凝固和常规凝固条件下合金液-液分相规律;第6、7、8章介绍了用外场和化学调控液-液分相过程与组织
《基础材料强国制造技术路线有色金属材料卷》分为精品制造、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三个部分。“精品制造”部分主要介绍了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铜合金、高纯有色及稀有金属合金的需求分析和发展战略。“绿色制造”部分主要介绍了轻金属(铝、镁、锂),重金属(铜、铅、锌、钴镍与铂族),稀贵金属(钨、钼、铼、钛)和稀土冶炼的技术流程、资源
《材料概论》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教材以材料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主线展开,从材料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讲起,内容涉及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当代社会发展的关键材料,包括钢铁材料、建筑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引领社会进步的未来材料,包括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
本书主要介绍微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纳米材料基本组成、加工工艺;微纳米技术的基本科学原理,微纳米尺度的力学分析、流动控制和检测技术,重点从微观性能、工作原理、结构设计、功能应用等角度介绍分析各种过程微纳米装备,包括本团队十余年来研制的国内外首创的微通道成型加工设备和微注塑装备。本书相关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轻工、模具、消费电
本书共分为材料概论、高分子材料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金属材料工艺和复合材料工艺等五篇共14章,分别为:材料概述、新材料概述、高分子材料概论、塑料工艺、橡胶工艺、合成纤维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玻璃工艺、陶瓷工艺、水泥工艺、金属材料概论、金属工艺、复合材料概论和复合材料工艺。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
本书围绕硅基纳米材料(纳米硅、纳米锗等)和新型钙钛矿材料(碘酸铅甲胺和三溴化铅铯)的输运机制以及器件应用进行探索。在对材料结构进行表征的基础上,借助变温霍尔效应测试技术,系统研究了这两类材料的载流子输运性质和材料的界面态、晶粒间界和晶格声子等对载流子输运行为的影响,还深入研究了磷和硼掺杂对材料载流子输运机制的影响。此外
本书共6章,主要介绍基于第一性原理和吉布斯/朗道热力学的材料设计,从电子和原子尺度阐明微观机理。主要内容包括用于电子和原子尺度材料计算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和吉布斯/朗道热力学方法、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氧化的第一性原理(吉布斯)热力学研究、高熵陶瓷的第一性原理(吉布斯)热力学研究、弛豫铁电体的第一性原理朗道热力学研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