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一批俄罗斯象征主义作家针对本国戏剧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种新的戏剧认知。相较于西欧象征主义思潮,俄罗斯象征主义倾向于戏剧应积极地介入和改造生活,主张在戏剧艺术里以象征主义美学尺度构建新世界,打破二者取其一的二元对立模式,融合可见的外在第一现实与可知的内在第二现实。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讨论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内涵,
本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间隔戏剧体系的创作特色;第二章分享了戏剧创作的相关经历与体会;第三章为作者创作的戏剧剧本;第四章引出了间隔戏剧的具体操作与实施的方法论;第五章介绍了间隔戏剧的20条要求;第六章描述了间隔戏剧的适宜空间;第七章对蓝夜剧团进行了简要介绍;第八章介绍了间隔戏剧体系下的创作者对时间的把控及方法;第九章
《中国戏剧学史稿》初版于1986年,是戏剧史家、教育家叶长海教授的代表著作。全书以中国戏剧理论发展史为纲,从先秦艺术论起,直至晚清民国,全面梳理、剖析历代戏剧学理论著作,并对王骥德《曲律》、李渔《笠翁曲话》等作专章介绍。本书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戏剧研究成果的全貌,尽可能全面反映古代戏剧研究的内容及写作方式的多样性,
本项目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聚焦越剧表演艺术,对越剧表演艺术发展演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从越剧表演艺术发展的历史主体脉络入手,深入分析论证越剧表演艺术发展中吸收与融合的规律。基于越剧史现有的研究成果,依据越剧发展的历史进程,结合不同时期越剧表演的特点、发展程度、性别格局的变化等要点,课题将越剧表
本书是在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进行修改后的专著,研究对象是迈斯纳方法和理论,它是由20世纪美国重要的戏剧演员、导演和教师桑福德·迈斯纳发明的一套演员训练方法。研究所在的时间和空间范畴,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美国戏剧艺术领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迈斯纳的生平和艺术创作,迈斯纳方法和理论的继承、原则、特征、价值,
17世纪德国巴洛克戏剧指文艺复兴晚期到启蒙运动以前在德国上演的戏剧,在世界戏剧史上举足轻重,但中国学界对此仍然陌生。 本书以德国巴洛克时期三位代表性戏剧家的经典剧作——阿旺西尼的《虔诚的胜利》、格吕菲乌斯的《查理·斯图亚特》,以及罗恩施坦的《克里奥帕特拉》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古典的君主形象入手,辅以戏剧形式的分析,阐释
现代音乐剧凭借着欢快的旋律、奇妙的歌词、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观众。本书主要研究现代音乐剧艺术发展与实践的相关内容。首先,开篇介绍了音乐剧艺术的创作,让读者对音乐剧创作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有所了解。随后,向读者展示了音乐剧艺术的舞台表演的相关内容,对表演特性、表演观念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对音乐剧的声乐表演内容进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本书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浓缩介绍了京剧、昆剧的历史起源、艺术形式、戏曲流派、经典剧目等,图书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初略介绍了京剧、昆剧的内涵和基本知识,以便于初识者对京剧和昆剧有一个初
《戏剧影视表演理论与教学研究》借鉴并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学习并总结优秀表演艺术家的创作实践经验。本书吸收我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教育的原则,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将表演课教学逐步形成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进行阐述。本专著主要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第一章戏剧影视表演理论概述、第二章戏
本书深入研究了齐鲁文化与音乐剧这一跨领域交汇的核心主题。书中由浅入深地探讨了齐鲁文化的历史背景、特点和艺术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融入现代音乐剧的创作与演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