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金的《越南通史》是第一部以拉丁国语字写作、使用新史学方法编撰的通史。陈仲金在负责《东洋杂志》的“学科”栏目时,撰写了小学阶段的“南史”篇章,从1914年3月第43期开始连载,1917年结集为《初学安南史略》(S?h?cAnNams?l??c)。1919年10月陈仲金在河内作序,1920年改名《越南通史》出版,该书深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是有关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方面的论文结集,重点展示日语教育以及日本文化、日本文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告诉我们如何关注日语专业课堂教学,其次讲述了日语词汇教学设计与实践的重要性,通过《日语教育与日本学》希望广大学者对于如何学好日文有所了解。是包含了中国、日本两个国家多位日本教育方面、日本学研究方
清初阎若璩所撰《尚书古文疏证》是一部对传世《尚书》所谓“古文”部分辨伪之作。阎若璩积三十余年之力,继承朱熹、梅鷟等人的研究并博稽群书、条分缕析,从篇数、篇名、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异同等多方面考证,得出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是后世伪作的定论。本书不但在学术考据上有承上启下之功,梁启超复
该书是作者2010年通过的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该书从陶器群入手,在建立冀州夏商时期各考古学文化编年的基础上,观察不同时期冀州之域内各考古学文化的变迁与谱系关系。该书也是第一部基于陶器谱系研究,以细密考古学文化编年为角度,在较大空间范围内构建不同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与互动关系的著作,是目前该领域最全面的论述。通过梳理冀州
本书精选了伊沛霞关于中国史的代表性论文凡11篇,是其从业治学五十年以来成果的集结。序言《五十年的中国史缘》为伊沛霞访谈录,将其治中国史之缘起、经过等,娓娓道来。论文11篇,所涉内容基本可以分为唐宋制度史、社会史、家族史、性别史等几个领域,既有伊沛霞年轻时所写的专题研究,如《唐代的书仪》(1985)、《宋代的火葬》(19
本书内容讲述:13世纪初,随着北印度伊斯兰政权的建立,印度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进行了长达六百多年的冲突与融合。在两种宗教文化漫长的交往过程中,印度社会原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由于无法完全战胜对方,印度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最终由严重对立走向了妥协与合作,二者
1853年的“黑船来航”事件常常被视为日本明治维新的起点:日本人受到外敌刺激,积极学习先进制度与科学技术,走上了富国强兵的现代化道路。然而,这样的叙述方式其实掩盖了历史的复杂性。早在19世纪初,幕府统治就已呈现出穷途之态,少部分日本人开始借助本土的“兰学”与中国的西学了解西方,寻求变革之策。然而,维新志士起初只知
本书所涉事件,横跨了14世纪末至20世纪初约500年时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剧变时期,人类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日趋丰富,尤其香料、丝绸、棉织品、砂糖、茶叶、咖啡等畅行天下。以此为背景,人、物、金钱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通,亚洲与欧美世界渐渐融为一体,构建了新的世界体系。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政治、经济也同样发
《日本学研究》(一九九一年创刊)是我国日本研究领域最早的集刊之一,所刊论文涉及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社会、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获得了国内外日本学研究者的高度评价。为了满足我国日本学研究以及国别和区域研究的迫切需要,自二〇一八年始,《日本学研究》改由“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与“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
本书首先对于遗产和城市分别进行了梳理,对于城市的内涵以及城市和周边的关系进行分类;对于遗产的内涵、分类,以及三种遗产的辨析与关联分别进行阐述,继而为本书提出的观点做理论的铺垫。本书认为斯里兰卡的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叠,在时间推移的同时,遗产累叠也伴随着地点的变化。虽然文化核心之前所在的阿努拉达普勒古城、波隆那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