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围绕“灵隐寺与中国近代佛教”,以及“灵隐中兴祖师具德弘礼”两大主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共收集论文40余篇,希望以祖师精神为纽带,推动佛教界、学术界从生平、思想、贡献、影响等各方面深入研究灵隐寺祖师大德,以彰显他们的功德与悲智愿行,旨在促进灵隐文化在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深化与创新,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挖掘灵隐文化
石头宗上承六祖之遗绪、下启三家之宗风,在中国禅宗史和中国哲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以石头宗的历史发展进程为经、以石头宗的禅法思想特质为纬,创造性地回答了石头宗何以能从中唐以前默默无闻的边缘宗派、发展为入宋之后堪与洪州宗比肩的主流宗派这一中国禅宗史上的大问题。通过关联安史之乱、会昌法难、藩镇割据、唐末农民起义及五代地方
本书由印光法师将《不可录》一书重新增补修订而成。记载了淫欲之害、戒淫格言以及福善祸淫的实例,分析和陈述饿了持戒的方法、日期以及其中的忌讳。
本书汇编了从东晋南北朝到唐初二百多年间,中国民众围绕沙门是否敬拜君亲这一主题进行辩论所产生的文章。
本书十卷,分为“十要”:第一要,明代蕅益《弥陀要解》;第二要,宋代遵式《往生净土忏愿仪》和《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第三要,清代成时《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和《受持佛说阿弥陀佛经行愿仪》;第四要,隋代智顗《净土十疑论》;第五要,唐代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第六要,元代天如惟则《净土或问》;第七要,明代梵琦《西斋净土诗
本书将我国六朝以来史学必需之佛教史籍,分类述其大意,以为史学研究之助。书中所涉及的史籍,大部分是学者所常读,考史常用,及《四库》所录存而为世所习见之书。先取其与中国史事有关者,故以《出三藏记集》、《高僧传》等为首,而《释迦氏谱》、《释迦方志》等略焉。中国佛教史籍之范围,略依《阅藏知津》,将中国撰述中的目录、传记、护教、
本书主要从佛教中国化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铸就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全书以中国佛教文化自身的发展为经,以其与别种文化形态的关系为纬,力图展现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揭示中国佛教与政治
从摩尼教的变种(包括各种杂糅假说),到反映排斥社会异己的污名化标签(白莲教并无自我认同的实体),尽管内涵矛盾,但这些观点却是目前学界关于白莲教的主流学说。民间史料的欠缺,推动作者转换视角,从逐村的社会历史调查入手,发掘、抢救濒临永久毁灭的民间文书,开拓白莲教的地方化研究。本书是中国社会史领域具有典范意义的一部新著。作者
本书以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编辑、录制的《电子佛典集成》2011年版为底本,主要汇集了其中的《大正新修大藏经》《新纂续藏经》和部分敦煌遗书中相关的新疆资料。新疆古称“西域”。所谓新疆古籍,就指“西域古籍”。作为我国现存古代典籍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古籍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大西部大历史文化,认识多民族文化交融,认识中西文明交流,传承与
净土信仰为整个大乘佛教的核心。本书稿以中印净土教理的历史性演变和发展为中心,结合“叙述式”和“选录式”两种思想史的撰写方法,用绪论加十二章内容,力图梳理净土宗的发展历程,简明扼要的将净土基本教理的演进和嬗变,特别是中国佛教各家各派,尤其是净土宗的创造性诠释和发展作一概要性的解说,借此为佛学院提供一本可全面掌握净土教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