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城市是沿海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港城关系不仅是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沿海地区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经济地理学视角的港城关系研究核心是港口与城市发展在特定、不同尺度时空背景下的空间经济关系。全书紧密围绕港口城市严生、发展、演化的逻辑主线,将港口及其城市的区位生成、空间生产、港口城市
本书图文并茂,侧重中国航海历史人文,拟在学术前辈的研究基础上,融合近年来相关领域的新资料、新观点以及考古发掘新成果。在编写体例上,读本将突破以往注重以年代为主线的方式,拟以航海若干主题为线索,注重技术与文化同步梳理,内容涵盖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舟船、航海技术、港口、海外贸易、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脉络与文明成果,并将其置
本研究立足于解决航运对浙江内河水环境影响中难点和关键问题,系统地研究了内河航运外部性、内河航运绿色发展测度、内河船舶安全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适用于内河航运业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河航运绿色发展测度和内河船舶安全风险评价模型与算法,同时对浙江内河航运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浙江内河航运绿
本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郁鸿胜研究员等同志根据多年来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持续研究撰写而成,通过对航运中心建设的宏观背景分析,结合国际先进发展经验,梳理航运中心建设发展历程,探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分工合理的港口物流体系、优化整合的集疏运体系和现代国际航运服务业体系的构建,对航运中心建设中的区域协调、行业发展和体制机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浙江省港口参与国际港口联盟建设问题研究》一稿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研究背景,以浙江省港口为研究对象,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浙江省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浙江省港口参与国际港口联盟建设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港口城市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国际产业合作、深化
本书聚焦广州,从一系列具体个案的史事考证出发,小题大做,细致考证史料,梳理唐宋至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亚洲(主要是东南亚、南亚、中东)、欧洲(主要是西欧、北欧、俄罗斯)经由海上的贸易往来及文化交流史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及其执行,以及这种交流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对双方的影响。
海洋运输产业 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中国海洋产业研究丛书
本书稿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提供,为《国家航海》系列的第二十辑,收录了13篇学术论文,1篇书评和1篇学术会议纪要。本辑论文侧重造船技术研究,既有对船舵的技术分析(何国卫文),也有对近代造船的田野调差(叶冲文和陈志坚文),还有对古代船模的技术分析(谭玉华文),此外还有论文涉及黄浦江的疏通治理与近代上海发展的关系(单丽文)、
双屿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和主要平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尤其是两宋以降,它同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十分繁盛;双屿港在东西洋文化交流方面,所以一直为学术界所重视。然而,由于征引文献的局限,关注角度的不同,学术成长仍有较大的诠释与提升空间。为此,编者精心组织了国内外一批致力于双屿港研究的专家学者,结
按照进出口货物流向的不同,《远洋运输单证》分三部分,靠前部分出口篇,第二部分进口篇,第三部分附录包括实用空白单据及常用英文表达。本书适用于靠前贸易专业、报关与货运专业、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及相关企业的新进员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