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初遗民小说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搜集的评点资料的总汇,分为文言和白话两个部分,主要包括小说的序跋、提要、识语、凡例、尾批(回末批)等,特别是收录了一些学界较少关注的评点资料。
苗族史诗《亚鲁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文化部列为2009年中国文化的重大发现之一,东郎是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唱诵者和传承者。因《亚鲁王》演唱场域神秘而小众、禁忌而肃穆、雄厚而悲壮、完整而活态,麻山苗族通过葬礼仪式上的完整唱诵追寻往生后的场景,这种对死亡后的想象成为对自我生命的终极关怀,进而形成从道德自律到行为自律
本书是一部关于《诗经》的文化随笔,也是曲黎敏解读《诗经》系列的第一本。在这本书里,作者解析了《诗经》的起源及意义,对“风”“雅”“颂”中撷取的数十首代表性名篇进行了独家、深入的赏读,不是囿于字词、文本的梳理,而是对爱情、婚姻、男女、归宁、孤独、命运等诸多人生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诗意的表达,深掘诗教与社会、家庭、美及人
本书以民国报刊赋(以下简称“民国赋”)为研究对象,具体指向民国时期时人发表于报刊上的赋作,力求系统梳理赋体文学在民国时期的发展情况。书凡十章,前五章着眼于民国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刊上登载的赋作,第六至第八章关注民国报刊登载的仿体赋作,分别对刊物概况,所登载赋作的数量、内容分类、特点及意义等进行论述;第九章总述民国报刊
本书是一部关于古典诗词的文学评论集,作者选择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知名的九位诗人:屈原,李陵,曹丕,陶渊明,杜甫,欧阳修,李清照,文天祥,吴梅村,从诗歌出发讲解他们的生命处境和人生态度。读者会发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那些终极问题,古人也遇到过,那些焦虑、痛苦、压抑、欢喜,古今相通;其中蕴藏的古老智慧,也会给现代读者以人
本书是我社入选“十四五”出版规划的《<江格尔>研究前沿丛书》之一,是一部《江格尔》研究专著。书稿首先简述了《江格尔》颜色研究的目的和概况,其次对《江格尔》中的颜色的表述、颜色与人物关系、颜色与事物关系展开了阐述。本书用统计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江格尔》中颜色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该书的出版对《
本书是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规划一般项目“蒙古族网络文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书稿主体部分由六个部分构成,包括蒙古文网络文学研究的动因、价值和意义、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等内容。网络文学是个新生事物,对之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是近十多年来的事情。在国内,蒙古文网络文学的研究起步要晚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网络文学
赤峰地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本书选取了喀喇沁民间故事、敖汉传说故事、宁城传说与故事述说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和事,并详叙了祝赞词的起源、分类、特点、传承与发展,草原五畜的精神象征及祝福仪式这一独特的草原民俗文化,以及蒙古族民间谚语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保护等,向我们介绍这个塞北历史文化名
本书旨在通过对作品进行具有示范性及多样性的鉴赏与分析,唤起学生对中国新诗的阅读与探究兴趣,为新诗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效指导。同时关注中国新诗研究的理论前沿,跟踪新诗教学的最新动态,引领新诗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本书能切实提高新诗审美鉴赏水平与拓展新诗教育教学方式,能推动学生思考经典作品能力的提升,在科研和教学层面均能提供有力
《百年中国科幻文学史》系统梳理了肇始于古代的科学思想、科学创意、科幻奇物、科幻奇思,回溯了中国科幻文学晚清以来的发展轨迹,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经典科幻作品进行一一解读,并联系时代背景,将科幻与科技发展、社会生活、大众文化等因素结合起来,探讨中国百年来科幻文学的浮沉与阶段性特征。本部科幻文学史的撰写,既是对百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