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当代文学史书写取得实绩,当代文学史研究也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本书从话语层面切入,全面、系统整理中国当代文学素材,重绘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学史书写的史实图景,对未来的文学史书写与研究极具现实意义。不同的文学史观,影响着不同文学史研究的话语,本书对文学史和文学史观进行系统化分析,极具理论价值。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在充分吸收有关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十多年来所搜集的古代海洋文学的文献(包括海洋地方性文献),以时代变迁为经,以海洋小说、海洋散文和海洋诗词歌赋为纬,梳理、分析和描述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海洋文学发展脉络,力图总结、提炼它的规律性因素,是相对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具有通史性质的一部古代海洋
“北京文化书系”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编写,是一套围绕北京文化内涵主题,深入阐述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北京文化内涵的大型系列丛书,共计48种,分为4个系列,本册属于“北京文化书系·创新文化丛书”。该系列丛书系统记述新中国成立以
本书以《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为母本,意在为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海外孔子学院或一般文学艺术爱好者提供一种别开生面的新教材、新读物,使他们在寓教于乐中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初识中国审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别具一格。本书以“文学的图像”为对象,以“文图关系”为线索,以“语图关系”为方法,依照历史顺序,点面结合、深入浅出,详略兼
《西南联大通识课:典藏纪念版》,通过精美装帧赋予书全新意义,内文经再次编校,更为翔实可靠,是一套更值得收藏的传统文化图书。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
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是个蜕变的年代,在文学上,以"现代诗批判"为开端,提出了"诗的西化"和"诗与现实的关系",也即文学的民族性与社会性问题。"回归现实"这一新的社会意识的萌芽既是促使社文学论证发生的动力,也因为论争的开展,以及在小说、诗歌、音乐、美术以及社会生活领
本书意在重新回到产生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的历史现场,进出文学、历史和社会的复杂关系之间,通过对历史细节和动力的追索,阐释历史,发明文学。从思想和人文的角度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的核心经验,阐释20世纪文学及其经典的特质、逻辑和艺术魅力。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一、重视原典本身。本书以原典为基本内容,核心是为读者提供材料,让读者掌握第一手文献;为了帮助读懂原典,提供题解和注釋。二是史论结合。本书既有大量原典文献,同时简要叙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改变传统“文论选”和“文论史”分离的状况,将二者有机结合。三是提供了延伸思考,以便读者进一步思考和学习,同时也
《异域图志》明佚名撰,一卷,明刊本。本书并非并非地理舆图,而是源出《山海经》系统的人像描炭。通常每页一个国名,国名后列简单文字介绍,然后为该国人物风物版画。其后又刻“异域禽兽图”,介绍狮子、金钱豹等动物。此书大部分是从《山海经》《太平寰宇记》《太平广记》等十几种古籍中抄撮而来,并进行了整理加工,其材料与宋人《诸藩志》和
“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叙述中流行已久的一个名词,但唐宋至“五四”之前的传统中,并无“古文运动”这一说法,“古文运动”概念其实是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史叙述的一个建构。这一建构,在中国文学从古典文学转变为现代文学之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首先,它是“文学运动”这一现代观念的最早体现;其次,它是“五四”以后各种新、旧文学立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