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文明的必备条件,驿道是古代交通骨架,琼崖古驿是海南经典农耕文化圈的主心骨。本书致力于寻回海南古文明的地理骨架,从历史性及共时性的角度对海南古驿的背景及特质、意义等方面进行挖掘,历时性上启汉唐,下迄民国时期,共时性则对海南岛上的东南西北及中段的古驿皆有评介。本书图文并茂,资料详尽,既是对海南古驿的一次全面的发掘、收
本书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进行了介绍,根据大清河流域近几年的规划治理工程以及生态治理情况,全面分析流域水利发展现状及生态空间管控要求,对流域生态环境演变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书中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流域尺度甚至更大国土空间统筹考虑水安全保障问题,保障雄安新区可持续发展,从流域生态环境角度提出了对此类问题的
本书以近现代革命历程为线索,按照遗址、纪念馆所涉及人物、事件的时代背景,分为“风雨羊城”“砥砺共和”“红色空间”三章。其中第一章“风雨羊城”包括了天字码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等7处景点;第二章“砥砺共和”包括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广州中山纪念堂等11处景点;第三章“红色空间”包括中共广东区委旧
本书包括“思想研究”和“竹书注译”两个部分。其中前一部分对上博楚竹书哲学文献作全面的思想研究,后一部分对上博楚竹书哲学文献作“读本”式的注译。
片羽吉光——两宋之际代表性窑址出土瓷器
本书开篇回顾了中国从旧石器时代至大唐王朝覆灭的历史,讲述大一统的中华文明的兴起、动荡与繁盛,为全书树立起骨架。继而,按照宗教、丧葬、建筑、日常、娱乐、战争等主题依次勾勒出中华文明的肌理。从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从建筑的发展,到音乐的流变,从贵族墓葬的奢华陪葬,到农民日常的劳作、生产,全景式地展现古代中国文化。
本书收录了沈从文关于“玉”“陶瓷”“玻璃”“漆器”等研究主题的主要作品,包括《玉的出产》《玉的应用》《玉的处理》《玉的价值判断色泽问题》《玩玉的贡献》等文章。
本书将这些碑刻拓印并结集刊布于世,就是希望这些散落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外界感受三江的历史文化和风士民情,让本地人记住乡愁,并使之成为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力量的有效手段,同时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定前行的脚步,创造属于这个时代和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
本书是“故事里的敦煌”丛书之一,全书主要以敦煌壁画中关于人生四味的图像为切入点,结合相关佛经和敦煌藏经洞的出土文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敦煌壁画中关于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方面的故事,特别是佛经中的相关描述直接影响到中古时期人们对于人生四味的理解,揭示了中古时期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引入一些哲理性的思考,尝试从哲
本书对绿城出土的西夏文献的数量、出土地、收藏地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对刊布材料中未及定题的材料进行了考证定名,对收藏于不同单位的残本进行了缀合,对部分孤本文献或重要文献进行了专题解读或研究。在此基础上与黑水城等地出土的西夏文献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其文献价值进行分析评价。绿城出土的西夏文献数量不多,却是俄藏、中藏等藏卷的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