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读诗札记。作者从诗话与史话的角度,品读中国近现代人物的经典诗篇,感知时代先贤的理想情操,体味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引导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读书、读诗、读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定文化自信,书写无愧时代的灿烂篇章。
流传千年的儒家经典《论语》,其实是一部师生对话录?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不爱讲大道理,就爱给人讲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帅哥邹忌都反思了些什么?《桃花源记》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穿越”故事?是不是读了《水经注》,就可以跟着本书“吉祥物”水豚君来一场三峡漂流云旅行?……原来文学大佬不只是教科书上的样子,原来学古文可以这
本书从早期电影改编理念与实践切入,首先论述了新中国电影发展中对延安文艺经验的沿袭及“十七年”时期电影改编策略,通过讨论随着历史语境和话语更迭而变化的“十七年”时期电影改编,试图勾勒出这一时期电影改编所具有的丰富历史细节与复杂知识处境;其次梳理了“十七年”电影中的“农村”想象与乡土经验表达,思考具有普遍性的对于命运的挣扎
本书是一部以现代新诗的形体格式创作和诵读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社现代汉语新格律朗诵诗的诗歌理论探索著作。独辟蹊径地在诗学、诗艺与审美体验三者之间,尝试建立起具有现代韵律与格律,又能朗朗上口,适合于集体朗诵与表演的现代汉语新格律的诗学理论的三维立体世界。书中提出新的诗歌主张:诗歌是显示人类生命探求进程的情智化的创造活动,是展
本书主要运用版本比较研究和文本的跨语言对照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清朝顺治七年(1650)的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刊本、康熙年间的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翻刻本、雍正年间的满汉文合璧《三国志通俗演义》刊本以及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抄本、满文《三国志》抄本、满文音写汉字《三国演义》抄本、满汉文合璧《三国演义人物图赞》写本
本书以空间理论作为视角,考察抗战时期文学空间与小说创作的互动关系。民族战争改变了文学活动的外部空间,也改变了文学场域的内部组成。抗战时期中国各区域文学空间隔而不绝,文艺政策、出版制度有同有异。文化人在不同空间中聚合、星散,动荡辗转中的文化对流重造了作家、也重造了文学。救亡语境的深化、民间文化的融入、五四精神的沉潜,促进
本书以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为背景,在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胡适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胡适的白话思想与白话译诗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化心理学、文化社会学、文化翻译学以及翻译诗学等理论,聚焦胡适诗歌翻译的语言嬗变、现代性探源及其翻译思想,描述了“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生态对诗歌翻译的驱动与制约作用,揭示了作为翻译主体的胡适在翻译
中国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与美学内涵,是历代国人主要的娱乐方式与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戏曲作为一个行业,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系统。虽然很多语言,并不为外人所熟知,但在戏曲行业内因其应用广泛而被从业者所重,成为戏曲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书主要聚焦中国戏曲艺术的语言系统,通过对戏
《辽金元诗鉴赏》是以辽金元三代的诗歌作品包含诗、词、曲为基础,而编选、注释、鉴赏的广义诗选。共选择经典作品一百余篇,对每篇作品做了简明准确的注释和详细的鉴赏品评。注评者以精准流畅的注释、鉴赏文字,为读者呈现了辽金元诗歌的本色天然之语、朴野明快之风,展示它们给诗坛带来的新鲜的审美感受和生新朴野的活力。
当下中国文学状况(文艺研究小丛书)(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