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至今,资金问题是每次国际气候谈判的核心,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论的焦点。田丹宇编著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机制研究》以国际环境法为视角,系统梳理了国际气候资金的筹资、实施和管理三个基础性问题,阐释了国际气候资金机制取得的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正在寻求的解决之道,进而深入分析了国际气候
《刑诉法学典存:证据法要论》是我国学者第一部系统研究证据法学的专著。《刑诉法学典存:证据法要论》确立了证据法学的基本框架,除了绪论外,计有“系争事实与关系事实”、“举证责任”、“免证之事实”、“证据调查”、“人证”、“鉴定”、“书证”、“勘验”、“证之保全”、“证之评判”十章,并在每章最后附有“中外判解例”以供参考。
《网络取证:从数据到电子证据》由数据基础;二进制到十进制;十六进制的力量;文件;引导过程和主引导记录(MBR);字节序与分区表;卷与分区;FAT12/16文件系统;NTFS及其他文件系统;网络取证:明智的调查策略;时间取证;调查案件结束;网络取证过程总结13章构成。
本书侧重于刑罚目的理论的思想史考察,分五个部分展开研究讨论: 一是解析概念与特征,以及刑罚目的与其他近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基于学术争议而探明报应与预防是否属于刑罚目的理论的研究范畴。 二是对报应刑论进行梳理,侧重于重新解读报应刑论中康德和黑格尔的刑罚目的理论,以及对神意报应观、宾丁的
《生态服务的法律和政策》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人们在环境问题认识上的巨大转变。鲁尔、卡夫和兰特指出,法律和政策需要不断地转变和提升并且付诸实践。《生态服务的法律和政策》不仅为我们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也具有实践意义。
本书是针对《世界银行自然人破产问题处理报告》的翻译作品,全书由前言、第一章概述、第二章自然人破产体制的核心法律属性、第三章总结和结论四部分组成。全书分别就自然人破产的方法论、自然人破产的术语、自然人破产的基础、对抗因素、制度框架、债权人的参与、免责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书主要从职务犯罪心理总论、职务犯罪原因论、职务犯罪心理类型论、侦查论以及对策论方面对职务犯罪心理学进行了阐述。本书体例严谨规范,立意新颖,理论指导正确,重点突出、文字简洁,既适合纪检监察专业学生的本科教学需要,也可为纪检监察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家事法研究》是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主办的专业学术丛刊,2016年卷设“《中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立法研讨”“域外专论”“防治家庭暴力研讨”“司法实务”“咨政建言及其他”五个版块,研讨《中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制定,考察外国家庭法修改的新情况,研究我国防治家庭暴力的新问题,理论与实务结合探讨我国婚姻家庭法之不足,
本书是作者受中国科学院官方媒体——《中国科学报》之邀,开设的“华冰聊专利”专栏文章合集,全书分为想申请、想赚钱、想保护、看政策、识误区、辩价值、评时事和想投资8个篇章。全书围绕读者关注的问题,以专业的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聊时事,解析与专利相关的时事新闻;聊法条,解析专利法条中的规定对读者在专利保护中的实际作用与影响;聊
“公开权”(RightofPublicity)又译作“形象权”,其概念发端于美国,泛指自然人商业化使用其自身各类人格要素(如姓名、肖像、声音等)并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最典型的使用方式如广告代言。公开权脱胎于隐私权,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在今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书以“公开权”这个美国法下的新兴权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