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序、图录、大事年表、北京曲艺团人名录等几部分构成。图录又由解放、建团、国营、灾难、辉煌、改制六个章节构成。 图录中的每个章节都是由述评和与其相应的图片构成。述评,讲述的是每个时期在北京的曲艺艺人或北京曲艺团中发生的主要事件,以及对每段历史的基本评价。图片尽可能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影像,图片质量虽参差不齐但反映的也是
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戏曲研究专家,出版过十多部学术专著,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被誉为当代戏曲研究代表性人物之一。
周贻白一生致力于中国戏剧史的研究,他以七部中国戏剧史著述初步奠定了剧场观念下的戏剧史研究的新格局。他提出的“空场子”戏剧审美论、“场上搬演”戏剧本体论和“案头场上并重”戏剧史论等思想,开启了有别于王国维引领的戏曲史研究的新路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周贻白对著名老伶工的调查与采访,对戏曲文物的考察与研究,对地方戏文化遗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浦东乡土艺术奇葩、源起流播与传承、演出常识、钹子演奏、基本唱腔、谈“说”、“说”的形式、“说”的技巧、话本解析与欣赏(“说功”之四)、“做功”等。
《粤剧史话》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广东粤剧发展源流、变革及至今天的风貌,也重点叙述了粤剧艺术的风格特点,比较全面地把具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和经典剧目描绘了出来,眉目清晰,线索分明。
范石渠《新剧考》,出版于l914年6月,它是翔实地记录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话剧进入中国的过程的重要历史文献。与《新剧考》同样重要的早期话剧文献,还有在同一年(1914)出版的朱双云著《新剧史》,1919年-出版的郑正秋编《新剧考证》(封面题名为《新剧考证百出》)。通过这些著作,再与此前后的报刊文章相互印证,我们就可
1790年,“徽班进京”开启了京剧艺术孕育、形成的历程。经历了成熟期、鼎盛期的发展与辉煌之后,京剧自20世纪50年代进入调整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则随“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持续寻求着新的发展道路。京剧艺术高度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各方面的表演艺术,成为影响深远的中国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作为精湛表演艺术的创作者与体现
朱俊玲所*的《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北方昆曲发展史的专*。明末昆曲传入北方,结合北方的语音及音乐特色,适应北方观众的欣赏习惯,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南方昆曲的特征。清朝后期到民国年间昆曲开始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北方昆曲剧院建立,成为北方昆曲发展和传播的重镇。北方昆曲剧院在恢复传统老戏的基础上不断创排新戏,
本书主要围绕舞台语言的基本表现手段:重音、停连、语势语调等朗诵语言的艺术处理。每部分附有练习选材、作品背景分析及练习提示,本书从朗诵的实际出发,着重解决朗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引入了大量的实践内容。
《戏曲历史与审美变迁》为作者研究戏曲历史与审美变迁之论文集。作者多年从事中国戏曲史研究,所收文章发表于《文艺研究》、《戏曲研究》、《戏剧艺术》等刊物或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内容包括《论中国戏曲雅俗审美思潮之变迁》、《乾隆时期(1736-1795)北京演剧及雅俗思潮嬗变》、《虎丘曲会与昆曲审美的雅、俗之境》、《实践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