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翻译收录了美国、日本、德国三个国家预防灾害的法律法规,国家预防灾害培训体验及法治保障文化基地建设项目是联合国开发署在华重要项目之一。
本书是一部私法史研究的力作,对民法体系化的历史进行了整体性描绘。作者以民法体系化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分别对罗马法的体系化、11世纪末罗马法复兴以来的市民法的体系解构、16世纪人文主义法学开启的对市民法的体系化重构、近现代的民法法典化进行考察,分析“取得方式”在
本书介绍了当今两大法系国家隐私合理期待总论部分的理论及案例。主要内容包括隐私合理期待理论发展沿革、隐私合理期待的分析方法、隐私合理期待保护模式、隐私合理期待理论存在的问题。本书还对我国《民法通则》关于隐私侵权责任法制度的不足提出了有益的改进建议。
该书分立法认知篇、侦查理论与教育探索篇、鉴定管理对策研究篇、笔迹鉴定心得体会篇四部分,收录了五十余篇邹明理教授退休后撰写并公开发表的司法鉴定理论与实务方面的学术论文。
计算机取证是一个涉及法学、刑事侦查学、计算机科学等的交叉学科,在进行计算机取证的相关司法实践过程中,也常常需要对有关问题从相关法律、侦查方法、取证规范、取证技术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顾益军、杨永川、宋蕾编*的《计算机取证(第2版)》主要介绍计算机取证的相关研究与司法实践方法,内容涵盖计算机犯罪、电子证据和计算机取证的基本
本书以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全面系统而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刑法的伦理属性,指出“伦理是刑罚的血脉和灵魂”,从制刑、量刑到行刑,应当追求公平、正义、谦抑、人道、宽容、中庸等价值原则,认为和谐是刑罚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中庸与人道是达到和谐的基本价值原则,有伦理温情的刑治才能获得社会的公信和敬仰,在此基础上,对刑治的完善提出了
中国在建构自身的网络法律规则的过程中,无法脱离对于域外相关立法的“鉴”。然而,国内对于域外网络法的引入依然较为零散,特别是在庞杂的网络行政法领域,相关的域外立法例更是稀缺。 《域外网络法律译丛·行政法卷》基于上述背景,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信息时代网络法律体系的整体建构研究”的支持下,
《域外网络法律译丛·民商法卷》是对国外网络民商法律的汇编。对于域外法律,中国的法学研究者其实并不陌生。对于域外网络法之“鉴”亦具有必然性。目前“虚拟”的网络空间几乎可以模拟一切现实空间中的一切事物,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不仅互相交织更在互相支配,人类社会结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烈变革。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人类社会不仅仅在向“
《流通法制论坛(第三辑)》为系列论文集,主要是以2012年海峡两岸流通法制论坛会议提交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遴选的论文进行编辑。是针对当前市场流通领域的法律现象的研究,包括反垄断问题、食品安全、物流安全、价格等一些法律问题的研究。
《当代法律科学文库:侵权法上私人妨害制度比较研究》涉及的主旨已经在开篇中做了介绍,即考察英美侵权法的私人妨害制度,借鉴其法律原则和考量标准,完善我国的相关制度。除去序言和结论,《当代法律科学文库:侵权法上私人妨害制度比较研究》共分为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