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纸和砚的历史,从纸的发明到纸作为书写工具,再到不同地域造纸工艺的区别,以此说明纸作为文化载体本身的价值所在。砚不仅是磨墨的工具,也是文人品味和雅趣的体现,本书通过赏析书法家们的砚台,向读者打开文人审美趣味和价值世界的大门。
本书以中国传统里具有文化底蕴的名物为主要内容,旨在通过向儿童介绍中国传统文玩、器具、服饰等物质文化,让儿童学习古典文化知识,领悟传统风雅精神,获得独属中国的美学教育与审美体验。本选题是第一册,内容以笔、墨为主题,介绍笔、墨的历史,包括来源、材料、发展变化、工艺审美,还有笔、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相关的文物
本书介绍中国屏风的艺术审美。屏风是中国特色的家居摆设,承担着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与传统家具相辉映,是中式空间审美重要的组成部分。屏风的雕刻、屏面上的绘画和书法既是传统工艺,也是写意、风雅的人文艺术,同时屏风也代表着和谐、宁静之美。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窑址调查、窑址发掘、出土遗物、考古成果综述等。
本书对石城子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厘清了遗址的形制布局和功能区划。
本书搜集了大量不同时间段与大金得胜陀颂碑相关的照片,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到不同时期大金得胜陀颂碑(及周边环境)保护维修等的历史变迁。
本书通过淮海地区4省15家博物馆的80件套青铜器(其中55件为珍贵文物,29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阐释解读了商、西周、春秋、战国四个历史时期淮海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面貌和历史变迁,揭示青铜时代中国东部的淮海地区由夷到夏的融合过程。
本书搜集了三峡地区截至目前所发现的自旧石器时代至元明时期的考古资料,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三峡地区考古文化进行了全面分析,厘清了三峡地区各个历史时期考古文化的内涵及其演变序列。本书对三峡地区考古文化与周邻地区考古文化的关系,三峡地区古代人类居住环境以及农业、饲养业、渔猎业、盐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探讨。
本书公布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一期考古发掘的140座墓葬资料,其中汉代墓葬35座、宋代墓葬7座、明代慕葬98座,为研究该地区三个时期普通平民阶层的慕制、葬俗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本书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0篇,收录了《陕西省永寿县先秦时期遗址考古调查简报》《2018年新疆巴里坤小黑沟遗址调查简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千佛洞石窟调查简报》《秦都雍城地区秦汉畤祭遗存研究》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