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目录、版本、校勘等中国传统学问的论文集。所编选的文章多从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中挖掘材料,使用以考据为主的研究方法,提出问题,考订史实,证明新见。编者力图通过此书继承、恢复我国传统版本目录之学。
《化学化工信息检索与英语阅读/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系列教材》由信息检索和英语阅读两部分组成,系统介绍了查阅各类化学化工类信息(期刊、手册、大全、文摘、索引、目录等)的方法与英文科技文献的阅读。信息检索和英语阅读两部分相互独立,这样既可以满足现在信息检索和阅读课程合一的需求,也符合信息检索和阅读分开单
《名家视点·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现状与未来》就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控制流程设计、用户体验及用户认知结构做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基于QFD的移动图书馆对用户需求做了评估研究;以及列举了美国图书馆移动服务应用研究的案例。
《新型图书情报人员能力培训丛书: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精编》所收录的一个个特色鲜明、活色生香的案例,是全国多个高校图书馆根据各馆的实际馆情和用户需求,将所思、所想、所悟的创新灵感运用到具体服务工作中,从而取得显著成效的创新智慧凝练。 它们不仅仅是一个个案例,还是全国高校图书馆员集体智慧的呈现,更是图书馆界创新思想的重
《型图书情报人员能力培训丛书:大学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能力理论与实践》首先从大学图书馆的兴起、任务以及传统大学图书馆功能上的局限,引出大学图书馆现代转型的必要性,进而探究转型过程中大学图书馆资源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以及图书馆功能的演变,并进一步说明学科知识服务是大学图书馆转型的促动因素;又通过对大学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能力相
本书利用价值链理论,从价值链整合角度分析图书馆文献配置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与发展趋势,诠释文献配置优化的基本内涵与运行机制,以期达到减少文献配置成本,优化文献配置的目的,使图书馆在文献配置中获得竞争优势,建立以业务为核心的价值网络群体体系,进而推动新的配置运营模式。
《中国图书史十讲(插图本)》对中国古代图书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全书共有十个部分,分别论述了书籍的起源、载体、印制技术等,讨论了中国古代图书的突出成就,总结了中国古人制作和保存书籍的经验,对治书之学也加以概括的介绍。从而,理清了书籍发展的脉络,使读者对中国书文化有了全貌性的认识,可谓一部简单的中国古代文化史。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是“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是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期刊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电子期刊、开放获取期刊等新形式期刊的不断涌现,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进行科学评价,对于匡正学术风气,提升研究水平,促进学
本书从湖州刻书家入手,借助江南经济史特别是明清市镇发展史的研究成果,构筑明末湖州刻书活动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利用书史资料进行对比,指出明末湖州刻书与当时的“家刻”精品之间的差异。
《蛾術軒藏書題跋真蹟》由古籍整理专家吴格从著名学者王欣夫先生撰著传抄批校題跋本中辑出101种题跋,按题写时间为序,重新编辑。既通过图片形式保留了原题跋的原始面貌,又重新过录、整理跋文,可供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本书既能够还原所批注古籍之风貌,又能够揭示中国古代文献目录、版本、校雠三方面的源流演变及主要代表人物与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