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是闽南的草根剧种,活跃于民间,古朴生动,在中国当代戏曲格局中以丑行特立,备受尊崇。《高甲戏史话》是一本简明扼要介绍高甲戏发展历史与剧种特点的大众读物,作者对其行当类型、表演语汇、特点特色、代表性人物、代表性剧目及其当代创作与传承的价值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论析。书中因作者的沉入乡野而描写生动,引人入胜,而一些珍贵的实
赣剧是江西省有代表性的地方大戏剧种,被称为江西的“省剧”。其渊源可追溯到元末明初的弋阳腔,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赣剧史话》对赣剧的历史渊源、各种声腔及其传统剧目、表演特点等逐一做了介绍,文字清新流畅,兼具史料性、知识性,在介绍到当代一些著名赣剧艺术家时,既记述了他们的主要生平事迹与艺术成就,又穿插了一些轶闻趣事,
川剧是中国西南地区影响大的地方剧种,它囊括了中国戏曲的高腔、皮黄、梆子、昆腔以及灯调五大声腔体系,积累了数以千计的剧目,表演艺术丰富多彩,堪称巴蜀文化的优秀代表。《川剧史话》是一部关于川剧历史的通俗读本,作者谙熟川剧艺术及其变迁,以流畅的文笔、翔实的史料阐释了川剧的诞生和长成,对声腔音乐、行当特征、作家作品、著名演员等
《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15辑):皖优谱近代剧韵》为《民国京昆史料丛书》5辑,收录了1939年初版、天柱外史氏编撰的《皖优谱》和1931年2月初版,《近代剧韵》。以上论均据原版影印。时至今日,这些内容已成为戏剧研究、特别是京剧研究的重要文献。
百戏与杂技是我国古代乐舞表演的总称。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古代的马球、蹴鞠、武术等杂技百戏展现出来,使读者对中国古代的游戏有所了解,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中国民间小戏史论》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民闻戏曲史*作。按中国民间文学的文体分类,民间戏曲被称为“小戏”。“小戏”即短剧,是民间戏曲具有代表性的形态。本书以明清两代成熟的小戏作品为研究重心,通过回溯中国古代文学史暨戏曲史上早期具有戏剧因素的民间文艺作品,明确古代民问戏曲的传统承袭和传承脉络。书中指出,民问戏曲并非孤
民国以降,北京戏剧在城市近代化的激荡变革中承袭着传统并吸纳着新质,形成了初步发展的戏剧市场体系。本书试图通过对1912—1937年间戏剧市场的剖析,还原戏剧市场在行业结构、基本业态、运行机制、竞争态势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基本面貌,并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重视角下判定其发展阶段及其转型特征。北京戏剧市场的发展变迁,体现了近代
《中国剧场史(外二种)(精)》收录周贻白先生早年三部关于中国戏剧的理论*作:《中国剧场史》《中国戏剧小史》《中国戏剧史讲座》。这三部*作以一贯之周贻白的“大戏剧”观念,对戏曲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做了系统的梳理与独到的阐释。对后世戏曲史论研究影响*大。周华斌做序,详细阐述周贻白的戏剧史论。
《中国艺术教育六十年(1949-2009套装上下册)》包括《中国戏曲教育六十年(上册)》《中国戏曲教育六十年(下册)》共2册。《中国艺术教育六十年(1949-2009套装上下册)》由戏曲教育的发展历程;艺术、教育政策法规对戏曲教育的影响;戏曲教育实践三篇构成,主要包括:戏曲教育的孕育、形成与发展;戏曲现代教育的确立与曲
我国戏曲,肇自宋、金,延至清初,已数百年。套曲演唱,文辞训雅,渐失广大观众,观者日少,时称“雅部”。斯时也,民间小戏渐兴,生动活泼。然小生、小旦配戏,品位或有稍低,时称“花部”。花、雅相争,以花代雅,已成趋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宗八旬万寿,三庆班等借徽商之力,晋京祝嘏献艺。初演旦角小戏,尚受欢迎,时日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