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津子围长篇小说《十月的土地》研究论集。论集汇集了当下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大家如贺绍俊、陈晓明、程光炜、孟繁华、张福贵、李一鸣、王春林、张学昕、韩春燕、刘大先等撰写的研究、评论文章共30篇。书中辑录的评论文章,围绕《十月的土地》的思想内涵、文化表达和艺术特质等,以及如何开辟文学创作、文学发展的新模式,进行了深入
乐府学是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并列的古代文学专门之学。《乐府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主办,研究对象远涉先秦,近及当代,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学、文学、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在乐府文献、礼乐制度、音乐形态、名家名作、乐府诗歌的制作与时代关系、海内
该书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将小说解读、伦理批评和叙事学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从作者、作品和接受等角度对我国古典小说内容和形式的“美善相济”进行阐发。阐发时,既有对小说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又建构了意图伦理、故事伦理、叙述伦理、接受伦理的研究框架,弥补了国内叙事学研究对古典小说关注的不足,完善了叙事伦理的理论构建,突出了叙事学研究的
本书的词条有近400条,水、故乡、父亲、轻与重、快与慢、叙事与抒情、昭通与昆明……这些词条,既浸透着作者对雷平阳的深刻了解,也浸透着作者不俗的诗学眼光和非凡的理论造诣。
本书是一本专题性研究《诗经》的著作。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积累,作者围绕《诗经》中历年来具有极大争议性的问题:诗言志的内涵、采诗与献诗的关系、孔子删诗的具体情况、雅诗的分类与生成、豳诗列入《国风》的原因,结合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条分缕析,明辨是非,有理有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书资料详实丰富,作者观点简洁明了,新颖而言之有
本书尝试将“作家语言的个人风格”界定为作家一系列作品中反复而持续出现的涉及调音、遣词、择句、设格、谋篇等方面的变异修辞现象的总和。鉴于此,本书以变异修辞为切入点,对沈从文小说中反复而持续出现的涉及上述各方面的变异修辞现象的再现进行考察,以期对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的整体再现情况作出评价。本书发现采用中西合璧的翻译模式,既能
本书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相传由孔子选编。读者可从中了解西周的社会民生、礼义伦理。该书也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孔子儒家人本理念、民本思想、人文思想,以及孔子的诗教理念。“不学诗,无以言”,足见孔子对诗教的重视。《诗经心读》是《论语心读》作者柳恩铭博士的又一力作,为《诗经》全译、解读本。每首诗均有注、
吴思敬(1942--),中国当代著名诗歌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诗探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长期从事诗歌理论研究和中国当代诗歌批评工作,在海内外诗歌界、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本书系学界探讨吴思敬诗学思想的研究论集,分为”吴思敬诗学思想研究”“吴思敬印象”“吴思敬访谈”等,收入
本书对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探讨、研究,是将外部的文学社会学的考察与内部的诗歌形态、创作辨析相结合,在理论、文本及历史间的互动之中,兼采“社会性”与“文学性”的双重视点,把社会历史内容、文本细读等融为一体。一方面,从“文学场”的视阈切入,打破既往的研究范式对历史复杂性的简化、涂抹,在场域自身缠绕的内部构成的透视中,立足文学社
《诗经与楚简类诗经类文献研究》,是姚小鸥关于《诗经》及楚简《诗经》类文献研究的文集。本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有关传世本《诗经》的研究。由于作者《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献的演变》一书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所以本文集主要是有关国风和大小雅的文章。其二是楚简《诗经》类文献研究。近年来,出土文献中多有《诗经》类文献或与《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