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积几十年勤求探讨之功而成,堪称研究汉语诗律学经典之作。书分为两部分:“导言”阐述了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平仄和对仗,句式和语法等有关知识、规律;“本论”分为5章,分别叙述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白话诗和欧化诗。
本书以白之(2002)、汪榕培(2000)和张光前(2001)的三部《牡丹亭》英译本为分析对象,对《牡丹亭》英译中的互文指涉进行个案研究。笔者认为,从互文性视角研究用典的翻译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典故的本质、意义以及用典的作用,即符号学本质、历史文化内涵、“故事”形式、互文创作机制。基于此,本书提出了用典翻译的两条原则:
王维:见过世面,也上过台面的人,我的境界就是这么高! 李白:想知道我是如何得到一份爆炸性的营销方案后,迅速走红的吗? 杜甫:没被生活百般毒打之前,谁还不是个傲娇的宝宝啊! 欧阳修:是时候见识一下,我填词有多野了! 建安七子:响当当的男子天团,我们是如何以团灭的方式倏然凋零? 阮籍:我可是中国翻白眼界的先
龙榆生先生是20世纪三大词学家之一,他的词学论著和词学成就已经为学界所广泛认同。但是,他早年拜陈石遗等诗坛耆宿学诗,后来又在高校讲授诗学和韵文学,并发表过《诗教复兴论》《如何建立中国诗歌之新体系》等诗学论文,他的诗学研究也是词学之外一块广阔的学术天地。本书收录了龙榆生先生未曾刊行的诗学稿五种,并附录《清真先生年谱》,皆
九龙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原有刹寺、道观、祠庙、庄院、摩崖石刻30余处,不少建筑物上都有楹联,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蟠龙新城是九龙镇核心重点发展区域,蟠龙小学地处蟠龙新城中心,未来的楹联主题文化公园、展馆将与学校毗邻而居,独有的地理优势为楹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土壤。目前学校邀请市教科院专家以楹联元素为特色,提炼
本书针对重要的诗学问题,诸如新诗写作与诗人心性的关系、新诗自身的表达之难(亦即达难达之情)、新诗对万物持赞颂态度还是仇恨心理(亦即审美还是审丑)、新诗的现代性与古典性的关系、新诗与词语的关系、新诗在语气上如何被呈现、新诗如何有效处理现代经验等等。这些新诗研究中过经过脉的大问题,急需要被厘清,急需要得到确切、坚定的回答。
深圳图书馆著名品牌文化沙龙“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七季于2019年举办。本季承接第六季以古近体诗创作欣赏为主题的“芸社诗课”,而以词的创作与欣赏为主题,故名“芸社词课”。词课邀请到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词人陈永正教授开场,另有中山大学张海鸥教授、深圳大学著名词人徐晋如副教授,广东省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燕婷等,主讲词
本书立足于连接“文学”与“地理”的“文学空间”,从“文学空间”的“外层空间”进入“内层空间”最后到文学史意义,研究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京沪文学空间,重点探讨了空间与小说家都市体验、空间与小说中的文本空间、空间与小说空间叙事等内容。
本书系古代文学方面的学术专著。全书主要围绕撰者本人和僧传体例来对宋代僧传进行多方面的研究,特别侧重研究撰者的思想倾向、撰述意图、知识素养和文体倾向等对僧传编纂的影响,考察十科分类反映的多种观念和文学方法,探讨宋代僧传与宋代佛教社会发展的关系。本书还注重分析南宋禅僧传在撰述体例、编纂思想、史实记载、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独特性
本书是以初唐送别诗为对象的学术研究专著。本书借由初唐送别诗质素数据库,不仅力图对初唐送别诗的艺术特质进行系统性、深入性的探析,更试图对初唐送别诗中的地域信息及其中的组诗现象加以多角度的阐释。具体而言:首先,从初唐送别诗的地域分布统计数据入手,寻绎出初唐送别诗中行人移动时空的分布规律及其内涵。其次,从初唐送别组诗的分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