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藏外江戏抄本研究》一书对外江戏在新加坡的传播及新加坡所藏的外江戏抄本进行了研究。本书中作者所指的“外江戏”,其实就是广东汉剧、闽西汉剧的前身。作者首先介绍了新加坡所藏的这批外江戏剧本的来龙去脉,接着通过对同期京剧、粤剧等剧种中大体相同剧目的比较,考察研究了外江戏剧本的特点以及皮黄南传的路径,从而提出了“粤调皮黄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网络小说经典化的生成空间、中国小说创作流脉简述、小说市场化与中国网络小说发展、中国网络小说的时代创新与媒介经典性、典型性的“大神”作者与“模式化”的小说创作、中国网络小说“文学性”定位与历史经典传承、中国网络小说的经典化进程与未来发展,共七章。
本书以准确、生动、优美的图文对《诗经》进行了诠释,为广大读者消除了阅读障碍,使读者能够自由地徜徉在载誉千古的经典之作中,获得美的愉悦和享受。《诗经》还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法国、德国、英国、俄国等,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文化!
本书包括《三国演义》的原文和作者的点评,另有几十条注释。正文部分,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删减和改写,并将每一回分成了二十个左右的段落,基本还原了《三国演义》原貌。点评部分,是作者在认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于每回每个段落之下,侧重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者写作意图等进行点评。本书包括《三国演义》的原文和作者的点评,另有几十条注释
曾灿(1625—1688),本名传灿,字青藜,又字止山,号六松老人,江西宁都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集团“易堂九子”之一。曾灿以能诗著称,其《六松堂诗文集》十四卷中有各体诗歌九卷,近千首。本书以明末清初“易堂九子”之一曾灿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平经历、著述、交游情况、诗歌创作、诗学主张及其所编大型诗歌选本《过日集》进行全面梳理
学术研究专著。吴方言区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给民间宝卷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滋养着后者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也塑造着该地区民间宝卷在宣演与文本方面的诸多特征。本书以宝卷文本和田野调查为核心,结合历史文献,将吴方言区民间宝卷作为一典型的文化复合体进行整体性考察。揭示它在宝卷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其地域性、民间性的内涵与表现
本书的编纂,发掘那些被遮蔽的、被埋没的、或者曾经发挥过重大历史意义的“真表述”,从更高层次的文化视角来解读有关炎帝神农的传说故事,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可读、可思、可回味的“真表述”文本,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炎帝身上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精神、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为民造福的崇高奉献精神。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编《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研究》和下编《现场观察与文本类型探讨》,以这两个主题分别对中国网络文学进行现象梳理、特点分析、经验总结、趋势判断等,作了立体、全面和科学的观察研究。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竹枝词起源发展、竹枝词体式题材、竹枝词创作技法、竹枝词组诗创作章法、竹枝词创作实践。
本书对贾岛的作品进行了考察,研究其作品的内容、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认识诗人的艺术成就。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梳理贾岛的生平经历以及所处时代的情况。第二部分归纳贾岛诗歌的内容,在反映社会现实、个人穷困的生活、与友人的友情、个人复杂的心路历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三部分讨论贾岛的律诗、五言古诗和绝句的艺术风格及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