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哲学的本质》是冈田名著上下卷《宋明哲学的本质》的下卷,收集了冈田四十多岁到五十多岁所谓学术全盛时期的明代哲学研究的12篇论文,篇篇珠玉,展示了冈田阳明学研究的最高峰。
《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一本面向社会的通俗读物,写得简单易懂,是岛田将自己的阳明学论文和著作论证过的主要观点浓缩而总结概括出来的著作,岛田自认是对自己阳明学研究的总结。本书上起宋儒,下迄李卓吾,追溯了理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认为阳明学是对朱子学从外(王)向内(圣)的必然发展,肯定理学思想的基盘是中国一般人民的生活意识,而非佛教
《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根据对立统一的原则,为江户以来的日本阳明学派设计了一个对立面朱子学派,然后根据正反合原则,把中立于阳明学和朱子学之间的学者划归为古学派,企图折衷二者矛盾的学者的归纳为折衷学派,最后把都不沾边的学者划归为独立学派。在此之上该书详细论述了日本阳明学从江户到明治时期的传承,按流派和人物全面论述了日本阳明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父,号泸潇,因朝廷征召为官,又被称为征君或聘君,江西省安福县南溪村(今属江西省莲花县)人。与吴与弼、邓元锡、章潢并称为明代江右四君子,为明后期江右王门之大家和精神领袖之一。该年谱以约8千字的《刘征君年谱》为基础,博采相关刘元卿的资料100余种,增加大量史实和文献资料,对谱主的活动时间、地
《泰州学派觉民行道的哲学省察》紧紧抓住泰州学派“觉民行道”这一文化特征与思想主旨,指出“百姓日用即道”是泰州学派“觉民行道”的理论基石,“大成师”是泰州学派“觉民行道”的先觉者,“孝弟慈”是泰州学派“觉民行道”的“实落处”,“乐学”是泰州学派“觉民行道”的保障,而榜门讲学、周流讲学、书院讲学和讲会讲学是泰州学派由士大夫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既有王阳明与弟子之间的对话问答,也有王阳明与时人的书信往来,体现了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学思想。为了阅读方便,更加深刻、全面理解阳明思想,此版将《朱子晚年定论》作为附录置于书末,以飨读者。本书注释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更大程度还原原著本色,是《传习
本书本着忠于原著的原则,对《传习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从多个视角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哲理和智慧,以便读者更加透彻地解读本书,从中获得熏陶和启迪。
《榕坛问业》十八卷,是黄道周居家时讲学内容的记录,多为答弟子问。黄道周于崇祯五年(1632)回石养山守墓,是年讲学于漳浦之北山。崇祯七年入郡就芝山正学堂为讲舍,至次年冬以原官召用,方停止讲学。此书前十六卷为崇祯七年至八年间讲学的内容。卷十七为罢讲回乡后于崇祯九年答友人问难之词,卷十八为其嘱弟子代答同年蒋德璟之言。每卷分
本选题是河北雄安新区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雄安大儒孙奇逢的作品。书稿由六辑组成:“学宗阳明,心学魅力”“燕赵之士,一代豪杰”“万物一体,人生智慧”“蔼然春风,理学大家”“苏门风采,夏峰乔岳”“圣贤德业,家谱传奇”。作者将孙奇逢相关学术思想、事功著述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理学家与普通读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帮助读者以圣贤境界
本书内容涉及明代中期至末期的中国阳明学、朝鲜中期的韩国阳明学、江户初期至中期的日本阳明学。其论述的展开以王阳明思想体系中向内、静态、反省(省察)的外向、动态、行为的积极性格(重视本体的倾向)为主线,对中、日、韩三国阳明学之发展过程及其不同类型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比较。全书分为六部分,部考察阳明学的成立及其思想特质,第二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