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以往众多夏文化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存目进行系统性的收集和梳理,能够帮助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了解和认识夏文化有关学术研究的整个发展历程,为深入开展夏文化研究提供文献线索。本书即是对夏文化考古和研究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梳理,包括资料篇和研究篇两个部分。资料篇依据发表形式(先报告、后简报)和时间顺序进行梳理。研究篇依据发
本书以历史先后顺序为纵贯,从先秦到清朝,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这些历史时期的金属印章,以及各个时期的官印的典型代表。讨论各个历史时期的印制、印章使用方法、印章制造方法,并着重在明清两代中,将这些金属印章与同一历史时期产生的篆刻进行对比研究、讨论,探讨这一时期金属印章对篆刻创作的影响,并归纳篆刻艺术产生的源头。本书结合历史背景
敦煌三书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我国敦煌学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由《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常书鸿先生作为zui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研究,成此一套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敦煌艺术入门指南,将敦
本书从艺术史的角度对史前至秦汉、隋唐、两宋这几个时期中国陶瓷的器形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其演变的动因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究,将中国陶瓷放置在与不同材质和文化相持相让的适应过程中加以动态的描述。书中以大量的案例,解释了陶瓷始而模仿金属器(包括商周青铜器、隋唐金银器)和外来文化,进而融合金属器的器形和纹饰(包括
本文集共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简报、学术论文等文章38篇,内容涉及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来的文物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以及其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
本书全面整理、公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考古队1980~1981年开展秦汉栎阳城考古所得的所有发掘资料。通过集中整理,在《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已发表资料基础上,对1980~1981年秦汉栎阳城考古所得栎阳城遗址、东南墓区、太上皇陵的全部考古资料,在新的资料整理要求下开展全面梳理,在科学编排后,提供给考古学
本书为钓鱼城遗址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全面介绍了2004~2019年钓鱼城遗址田野考古发现、收获和认识,收录遗址概述1篇、调查报告2篇、发掘简报5篇、研究论文4篇和考古大事记1篇等共计13篇文章。本书作为钓鱼城遗址田野考古的阶段性成果和总结,相信对于钓鱼城历史文化、宋元(蒙)战争史、古代城址考古、古代建筑考古、科学技术
本书是作者从考古学的角度对明代藩王陵墓展开的研究专著。明朝实行皇子分封建藩制,除储君外的皇帝诸子年长后依制封亲王并辟藩府于外省,而后世代驻锡。由于子孙繁衍,支派众多,因而在各地遗留下大量的明代宗室成员墓葬,其中亲王陵墓的规模**,相应的历史、文物价值也**。明代宗藩墓葬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墓葬,在明代考古工作中属于常见的对
本书根据历史文献与考古学成果、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夏商至两汉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气候演变、生态环境、经济模式乃至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进行“还原”。结合上述“背景”,分别研究(饰有动物纹造型或具有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典型特征的)兵器与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结合艺术视知觉理论对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