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阿城的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其知识结构、文学和美术成绩及居美的经验等,将其连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最终归结为一种“气质”。作者对阿城的基本判断是,他是中国当代的作家,其格局、视野、规模,当代作家鲜有能及者。
文字是线条和平面的,但文学不是,文学是多维的,多面的,立体的;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面向的,是作为艺术综合体、共同体的文学,也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互相交叉而又构成统一整体的。《作为艺术共同体的文学》便是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青年教师赵飞对这一文学观念所做的探索。犹如多个独立的乐章构成了组曲,多幅独立的绘画构成了组画,这部
《文学地理学(第6辑)》是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的年会论文之精选,由曾大兴等主编,每年一本,已出五本,是为辑刊。作者均为中、日、韩三国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学者,包括杨义、刘扬忠、朱寿桐、周尚意、王兆鹏、张三夕、邹建军、陶礼天、夏汉宁、高人雄、戴伟华、海村惟一等知名学者。书中设有“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文学地理学宏观研究”、
本书选录了该作者的文艺评论、理论研究、读书看报的文艺杂谈和名贤人士的文章,合计133篇。本书分“鉴赏篇”“点赞篇”“管见篇”“探讨篇”四大部分,其中“鉴赏篇”是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批评鉴赏;“点赞篇”是对名贤人士的点赞;“管见篇”是对文艺创作状况、文艺思潮及理论批评动态、文艺改革、重要文艺活动和文艺队伍建设等问题发表的见解
陈忠实自青年时代起就酷爱阅读柳青的作品,也一直奉柳青为文学道路上的精神导师。他的创作无论结构还是语言都不难发现柳青的影子。但陈忠实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经过不断的自我“剥离”和艰难的自我反思,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在对中外前辈作家和同时代作家思想资源和艺术经验的积极吸纳中,逐渐实现了自我的蜕变与超出,写出了一部气度恢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作者论,包括士大夫及其表达方式、庶民文学的群体性“作者”两章,考察民国以前的作者在表达方面的基本特点;下编为作品体裁论,包括中国传统的文献构成与文体文类、辞赋、诗、词曲、骈文与古文、说唱、小说、戏剧八章,说明表达成文的各种样式。
本书共收录复旦大学中文系建系以来包括郭绍虞、章培恒、赵景深、刘明今等先生在内的本系教师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代表性论文总计二十一篇,涉及明代文人集团、明代演剧、明代词话、明代小说各方面,书后附有“编后记”总述本书主要内容及编选原则等。
《当代中国作家经典作品论》对当代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进行了较为精当的评论,如: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带灯》、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格非的长篇小说《春尽江南》、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生命册》、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苏童的长篇小说《
本书对《文心雕龙》的原文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文心雕龙》全书分50篇,内容丰富,见解卓越,皆“言为文之用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
本书从李渔的生活美学、文学创作、人生道路选择、饮食文观等方面对李渔进行了详细而又扎实的探讨。将李渔置于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下,将其与同时代其他社会阶层,以及他们采取的生活方式、秉持的思想主张加以比较,比较其间的异同,从而对其社会角色进行准确定位,进而探究李渔的特殊社会角色对其艺术世界的影响,尤其是其艺术审美的独特性与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