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多重视角与多元价值是现代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特征。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编辑《公共治理评论》的初衷,即力图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海内外学术资源,引进前沿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兼收并蓄、发挥特色,以推动国内公共管理学科进一步发展。该研究成果共设四个栏目:专题讨论,公
人不仅仅是生物还是社会性生物,所以他除个性的自然性生物性以外还有共同的社会性。这就是法制、文化、道德对人性有深刻影响的本质原因。思想并不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本应该无思也无虑。法制是民主社会的基石,文化道德则不是,也不应该是。道德、文化不是民主的核心和灵魂,因为道德、文化只是民主法制之下人们应该享受的精神资源,和物质食粮
本书运用一种反思性语言模式,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视作人类的两种心灵模式,并从这两个维度对公共行政话语进行了解构式的阅读。作者认为,在现代主义的视角中,公共行政被建构为一种科学、技术、企业或者阐释;而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中,对想象、解构、非地域化和他在性的强调为变革公共官僚制以及公共行政的世界提供了契机,在这里,所有的意义都
本书首先分析了美国民主政体与官僚制度之间旷日持久的紧张关系,作者认为美国文化背景下公共行政的传统可以归结为“制约”一词,但强大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力量为官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权力,从而导致这种制约出现了逐步下降的趋势。接下来,本书回顾了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并将其归纳为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行政原则、作为政治科学的公共行
《官僚制内幕》一书是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安东尼?唐斯的代表作品,也是剖析官员与官僚组织行为、透视官僚制内幕的精品力作。在本书中,作者将官员分为权力攀登者、保守者、狂热者、倡导者、政治家五种类型,对这五种官员的动机与目标、心理与行为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官僚组织的行为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可以说,本书是一部美国版的《官场
本书是由杜志淳、杨正鸣主编,由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就其研究领域内的热点与常见问题撰写的学术论文汇集而成。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司法鉴定方面相关问题研究、犯罪心理方面相关问题研究、刑事物证方面相关问题研究、青少年犯罪相关问题研究等其他刑事领域内热点与常见问题研究。
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要内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分别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本书将研究集中于威权体制内部的各种行为,以及该体制本身的变迁问题。我们试图在对这些现实观察进行抽象归纳的基础上,借助博弈论的分析工具,构建理论模型,进而希望给出更一般的理论解释。
本书的主旨在于论述一部基于历史考证和逻辑论证的人权史。本书论述了人权的起源、发展与最终确立的过程。作者认为人的神圣化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告别了奴隶制、刑讯逼供之后,人的尊严愈发地得到了尊重和保护。1948年的《联合国人权宣言》最集中、最完整地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本书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导演、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与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德波的代表作。除序言外,全书共九章221条。德波围绕“景观”这一概念,“试图宣告一种新的历史断代,即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一个视觉表象化并篡位为社会本体基础的颠倒世界的过渡,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景观之王国”。
《国家治理丛书: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以在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为题,系统、全面地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发展理论,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和未来社会发展四阶段的基本论断,澄清了国内外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误读或误解,恢复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