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整理和研究内容以文物的时代为框架,以文物出土地点(单位)为单元,通过摄像、绘图等手段采集、记录文物本体的信息,通过查阅档案、走访当事者等途径最大限度地收集、记录出土地点、发掘或发现经过等相关信息最后集结成册。
本书收录了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柏孜克里克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以汉传佛教为主体的壁画外,还有一部分藏传佛教壁画。此外,这里还保存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摩尼教洞窟,内涵丰富的摩尼教壁画显得弥足珍贵;一些佛教壁画还融合了祆教的内容,姿态优美的娜娜女神摇身一变成为佛教的守护神。
本卷为房山东部碑刻总集,涵盖拱辰街道、西潞街道、长阳镇、良乡镇、阎村镇、新镇街道、窦店镇、琉璃河镇8个镇、街道。房山区原为良乡、房山两县,上述八镇街道恰为良乡县故地。本卷收录东部8乡镇碑刻118件,其中拱辰街道碑刻24件、西潞街道碑刻1件、长阳镇碑刻2件、良乡镇碑刻10件、阎村镇碑刻16件、新镇街道碑刻4件、窦店镇碑刻
《清华简研究》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以关于清华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为基础。本辑收录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33篇,从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思想史等诸多方面,对清华简与其他新见出土资料进行了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国人自古以来天下国家的执念随之幻灭,中国国史传统思想开始发生澶变。在西方思想影响下,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西来说逐渐盛行。考古学便承接了接续国史的重任。一些中国学者开始介绍西方考古学。如1900年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中首次介绍西方考古学家进行史前时期研究的情况。又如1901年梁启
本书结合近年来三星堆的最新研究成果,以考古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玉琮、玉璋、黄金面具等实物为依托,描述了古蜀文明三星堆的全貌,对中华文明与三星堆文明的关系做了解码似的揭示,并对三星堆文化中的大量未解之谜做了阐释,勾勒出了三星堆文化的来龙去脉及其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文明的紧密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
本书以27幅人首蛇身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图像的源起与流变、图像的特征与意义、文化内涵与功能、图像生成与衰落的原因以及人首蛇身主题的影响;通过对图像人物面貌和衣冠服饰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地域文化特点。依据出土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解析了人首蛇身图像与蛇、鱼、伏羲女娲等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本从书共分40卷,以物质文化遗存为点和面,以中国发展进程为线,运用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老大地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诞生到1917年清王朝灭亡万年间物质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片,力求图文并茂,旨在透过物质文化遗存的演变规律和它们身上折射的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
2017年河南省文物局委托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对河南省的寺庙道观清朝以前的碑刻进行调查和登记,作为河南省文物普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组织人员对河南省的寺庙道观碑刻进行系统全面地调查和整理,并作为文物档案记录在案。调查人员分地区进行调查、登记、整理,并在调查基础上出版资料性的丛书《河南寺庙道观碑刻
本书主要收录洛阳市及周边的散存佛教文物,包括各级博物馆中的佛教文物。内容包括佛教造像碑、造像龛、佛塔、经幢、墓志等,主要以图版为主,每个图版有文物的级别、年代、名称、介绍等文字,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