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剧史》一书,由上海新剧小说社于1914年出版,作者朱双云。该书是我国成书早、记述详备的部编年体话剧史。成书之际,恰逢中国新剧的“甲寅中兴”。该书由春秋、传纪、本纪、轶闻、杂俎等部分组成,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从中也可一窥 中国早期话剧的活动情况。
《*国戏曲广记》是作者将自己从事戏曲艺术教学和科研工作数十年来,所积累的戏曲文献资料卡片和图片,以*国戏曲相关艺术(如曲艺、乐舞、角抵、百戏、木偶、影戏等)、技艺、理论研究等为纬,以文献作者及其著作在二十五史中所在之朝代先后为序,以方便后学继续深入研究古老戏曲为目的,历时四年,整理而成的带有工具书性质的戏曲史料专著。
本书共分为上编歌仔戏(芗剧)论、中编邵江海论歌仔戏(芗剧)、下编邵江海论三编,主要内容包括:芗剧艺术通史之一:渊源和流派;歌仔戏“七字调”的形成与发展;歌仔戏与芗剧的交流等。
《普契尼论:悦耳、真实和情感》以普契尼的歌剧作品为主要线索,并将其置于意大利歌剧传统与欧洲音乐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试图探究作曲家在沿袭意大利传统与融合欧洲音乐发展新动向之间如何抉择以及在歌剧创作中的具体体现。作者从意大利歌剧独特的运营体系入手,结合音乐创作的文学渊源,细致分析了普契尼的每一部歌剧作品背后——歌剧工业化运营
本书作者早在2002年就于中国台湾出版了儿童创造性戏剧教育领域的**本中文*作,此书成为该领域当之无愧的开山之作。本书是作者又经过十多年的精心研究,今在中国大陆出版的*新成果。林玫君编*的《儿童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务(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理论与实务兼具,理论部分,综合整理了幼儿游戏与戏剧教育相关的
梨园戏是闽南语系区域的一种泉腔古南戏。本书用诗一般语言,为这个古稀剧种立传,分析了梨园戏产生的历史渊源、地域环境、梨园戏与南戏的关系、内部三大流派以及兴衰过程,叙述了梨园戏表演的传统礼仪,声腔、乐曲、鼓箫、歌舞之美,三路梨园各自的风采,传统剧目的艺术价值,并重点介绍了著名梨园戏编剧王仁杰、梨园天后曾静萍在传承与改编梨园
湘剧是湖南省的一个代表性剧种,素有省剧之誉。它源于元、明之际,在6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包括高(高腔)、低(低牌子)、昆(昆腔)、乱(乱弹)的四大声腔。此外,尚有安庆调、七锤半、凤阳歌等小调。本书全面介绍了湘剧的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代表曲目、著名演员等情况,是一本帮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湘剧的重要参考书。
吴新雷编的《插图本昆曲史事编年》是一部学术性的昆曲史料书,主旨是为昆曲史的研究累积原始资料,留存往事的讯息和线索,供昆史研究者作参考。由于昆曲是综合艺术,涉及作家作品、艺人伶工、声歌音律、舞台演出等各个方面,排比编年时还连带到史书典籍、报刊文宣之类的诸多事项,虽限于条件难以网罗求全,然均取精用闳,择要列举。本书又从历代
《清末及民国京剧编演新戏刍议》的主要内容分为:1.20世纪初中国戏曲革新探索的困境、2.谁主沉浮:清末及民国中国戏曲革新的主体模式、3.民国初年戏曲改良的政治环境——《新安天会》及其启示、4.清末民初京剧改良与近代“公共领域”的形成、5.清末及民国京剧编演新戏运动及启示、6.民国初年梅兰芳与转变中的梨园文化、7.
本书由序、图录、大事年表、北京曲艺团人名录等几部分构成。图录又由解放、建团、国营、灾难、辉煌、改制六个章节构成。 图录中的每个章节都是由述评和与其相应的图片构成。述评,讲述的是每个时期在北京的曲艺艺人或北京曲艺团中发生的主要事件,以及对每段历史的基本评价。图片尽可能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影像,图片质量虽参差不齐但反映的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