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认为,近现代中国先后产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政党制度,即民国初年尝试的竞争型的“多党制”、国民党统治时期实行的“一党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型的“多党合作制”。全书以研究中国早期政党的产生为起点,以分析近代中国政党格局为基础,对此三种类型的政党制度的产生、演变历程及其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
《留守中国》是一群长期关注留守群体命运的年轻新闻人写就的纪实作品,讲述中国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真实故事。《留守中国》分为留守儿童篇、留守妇女篇以及留守老人篇。 留守儿童篇既涉及被撂荒在家乡的留守儿童杀人的惨案、留守儿童不幸溺亡的悲剧,也呈现了留守儿童拒绝被抛弃、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坚韧独立。绝
陈映芳、卫伟编写的《寻找住处:居住贫困和人的命运》内容是在城市田野调查过程中所记录下的一批城市居住者的生活故事,另外还附有编者对这些故事的发生背景所作的介绍和分析。本次调研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5月之间。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怒江傈僳族妇女跨省婚姻迁移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州一个村寨为研究个案,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影响怒江傈僳族妇女跨省婚姻迁移的因素以及迁移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冲突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大量怒江傈僳族妇女开始婚姻迁移到东部沿海地区。婚姻迁移到东部沿海地区以后,她们面临着文化冲突与适
本书通过访谈法对一个样本做长期的观察收集的素材进行理论思考,主要探讨了农民工流动的“共同体”特征,农民工城市中发生的变化及其体现出来的代际差异,农民工的变化与农村传统的延续、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在研究中,尝试思想和学术的结合,通过突然出现在城市中的农民的日常生活来反映现代和传统的冲突以及农民对现代性的适应与整合,
流动儿童数量庞大,他们社会融合状况不仅影响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社会和谐、国家未来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与融合--现状成因及干预策略》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互补充的方法,从城市适应、文化适应、学校适应和主观幸福感四个方面全面揭示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现状及成因,并从社会认同的视角,探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少数民族村社的治理问题,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健、鲁建彪所著的《边疆少数民族村社治理研究--以云南省武定县插甸镇老木坝傈僳族村为个案/云南民族大学傈僳学研究中心学术文库》以傈傈族村社治理为主要研究内容,选取云南省武定县老木坝村为个案,具体分析傈僳族村社的
《家庭学校工厂(中国社会阶层再生产)》利用上海人口普查资料也证明,30多年的上海阶层结构已经从“土字型”的非标准“金字塔型”的社会阶层结构转变为标准型的“金字塔型”。上海的经济发展虽然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但社会阶层结构仍然停留在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的“金字塔型”社会阶层结构更容易产生剧烈的利益冲突,社会阶
本书将社会人类学的视角引入农村公共品的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资料,深入探讨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公共品供给问题,得出了一些深刻、富有见地的结论。
2014年,同济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启动了“社区研究与社区规划”课题,从社区健康、社会融合、社区认同、城市更新等角度,对上海市居住型社区进行研究。本书汇集、呈现了第一阶段的调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学与城市规划学科交叉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