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风趣幽默,史料真实严谨从帝王智慧、人居智慧、处世智慧、为官智慧、教育智慧、军事智慧、商业智慧、外交智慧、科技智慧、思想智慧十个篇章。从士农工商、渔樵耕读、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方方面面展开专属中国的大智慧图卷。知古才能知今,知此才能知彼,追问过去,是为了理解现在、规划未来;亲近历史,不仅使人明德,而且使人明智。
《陈恭禄史学论文集》分论文、书评、序言、演讲与时论、论辩五个专题,系统收录陈恭禄此前未曾出版过的文章,每个专题内按时间先后排序,收罗广泛,展现了陈氏史学全貌。
中国史学的起源甚早,在史学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对史学的理论思考,则仅有刘知幾的《史通》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然而以现代史学理论的眼光来看,这两部著作大体还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对史学编撰方法、史书体例的思考,并不是对史学本身的思考。1920年,梁启超的《新史学》激烈批评传统史学的种种弊端,倡议学界应进行一场“史学革
《十七史说》、《通鉴札记》是刘体智《辟园四种》之两种,是研究两宋以前古代历史的读史札记姊妹篇。《十七史说》四卷,一五二篇,始于《史记》,止于《新五代史》,以正史原来标题为目录,以论带史,由该卷史事引发考辨和议论,史论见长;《通鉴札记》,十六卷,一六一篇,通篇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以史事为标题,以史带论,在标题中体现了
辛亥前十年,在数量种类繁多的国史教科书之中,被现今研究者时常论及的主要有三种:横阳翼天氏(曾鲲化)、夏曾佑、刘师培之作,皆未写完,以曾书出版非常早。夏刘二氏教科书一直在研究者视野之内,而曾氏《中国历史》自民国初年之后渐被世人所遗忘。直至1982年,已故学者俞旦初先发现曾书,首次将其作为二十世纪初年实践新史学方案之一加以
本书涵盖中国文化全貌。全书内容丰富全面,从严肃的的中国政治制度,到精辟的中国传统思想,到中国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再到令世人刮目的中国创造,全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全貌。突出地方人文特色。每一章节的最后部分都有“地方频道”小节,精选和每个章节主题相关的两个地方,介绍那里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人文地理、衣食住行等。语言通俗易懂,编
清末民初文史之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是近几十年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研究的热点,成果不断涌现。不过在尚专不尚通风气的影响下,绝大多数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个案研究,忽视了必要的贯通考察,导致对清末民初文史之学发展历程的整体认知不够。本书围绕几个清末民初文史之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展开论述,梳理勾勒了清末民初文史之学从“新史学”到“新汉学
一个杨贵妃,在李白眼里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在杜牧眼里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而在罗隐眼里,则是“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美女、宠妃、败家娘们儿以及背锅女侠,哪一个才是真的杨贵妃?一座长安城,在汉唐,是无可取代的帝国中枢,是王维笔下的“万国衣冠拜冕旒”;在宋朝,却成了边境军镇;而
本书是我社2002年出版的《解读中国》的改编本,该书曾是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里销量最好的图书,之后较长时间没有修订,现在作者已经修订好准备依据新时代的要求和变化重新出发。作者的文笔很好,出版过多部著作,在我社也出版过多部教材。作者本人现在就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汉语教学的一线工作。 本书的特点是对汉语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注重对中
《趣谈中国史》突出一个“趣”字,是以风俗幽默、略带调侃的方式写成的。让一个个“高冷”的知识点变得生动、鲜活、有张力。同时,为了确保内容的严谨和翔实,作者在故纸堆中做了大量的查找工作,相信这些深挖的内容,以及这种代入感很强的和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一定会得到您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