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作者自一九八八年在《澳门日报》发表与戏剧有关的专栏文章,勾勒出二十四年来澳门的戏剧状况,并对内地、香港、台湾戏剧活动的有所关注。作者在《澳门日报》的专栏名为“东柳西梆”,取戏谚“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意,却也不无调侃——“东一鎯头、西一棒锤”,自谦文章像戏台上抓词儿那样,“见三说三,见四说四”――不讲究章法、无
书稿是一部博士论文。作品重新审视了1907-1949年间上海话剧运动发展历程。重点研究的是话剧的起源与上海租界的关系,话剧的剧目与上海社会变迁,话剧与市民社会、话剧在上海的市场化运作以及话剧与社会时尚之间互动等问题。对以往上海话剧史的研究有一定突破。
该书是戏曲研究的重要学术刊物,分为戏曲理论、戏曲遗产、梅兰芳研究、戏曲史、当代戏剧、戏曲音乐文化、仪式戏剧、戏曲书评等栏目。本辑为第九十一辑,内容包括了戏曲种类问题略说、对王国维与中国戏剧史的研究、国外同行对梅兰芳戏曲的研究以及其它重要研究我国传统戏曲的文章数十篇,反映了我国国内对中国戏曲现状和理论的研究重点。
赵梅编著的《音乐剧重唱教程(1)》主要选择欧美具有代表性的、其他教材多未收录的经典剧目,有音乐剧《理发师陶德》、二重唱《Prettywomen》(美丽佳人)、三重唱《Johanna》(乔安娜)、四重唱《laamoresecondme》(我心中的爱)、《Aggiungiunpostoatavola》(添一把椅子多一个朋友
本书通过对当代戏剧种种现象的分析,并结合戏剧史、戏剧理论和外部文化环境的视角,梳理了当代戏剧危机的根源在于交流语境的危机,并进而探讨了交流重建的可能性,试图为戏剧的未来打开思路。从文化继承的角度来讲,本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书为《京师爱乐丛书》之一。《京师爱乐丛书》是一套中国最资深爱乐者的美文集,内容涉及音乐流派、音乐史论、音乐家及其作品评介、音乐会现场评论、唱片版本与收藏、音乐事件剖析、音乐跨界探索等,部分内容刊发于《爱乐》《音乐爱好者》《歌剧》《音乐周报》《留声机》等知名音乐报刊,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丛书作者均系近二十年中国(包括内
藏戏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据传广场演出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其他一些大剧种,如京剧、昆曲、川剧等,历史都比藏戏短。藏戏源于西藏各地,流传在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基本没有受到外界或外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因此,它们不仅在国内戏曲艺术中非常奇特,而且在世界各国的戏曲艺术中也是十分罕见。李云、王文章主编的《藏戏》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演出时,人影的动作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的独特之处在于道具小、演出方便,因此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这种艺术在时间的沉淀下逐渐成为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