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资源聚集、创新创业环境、创新活动绩效、创新的国际化和创新驱动发展五个方面,用25个二级指标揭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发展绩效,对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状态进行跟踪评价,为社会各界了解和认识国家高新区发展提供窗口,为相关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
产业集群基地类综合统计是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国统制〔2022〕11号),根据《火炬统计调查制度》,由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实施的科技统计专项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 《2022火炬创新型产业集群与产业基地统计监测报告》是对2021年集群基地内企业、从业人员、服务机构、科技
本书从创新极化的视角,对中国区域创新的时空分布、协调发展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意义进行解读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和演化过程。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进行描述;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区域创新全要素生产
本书从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入手,针对现代经济转型的理论发展、现代经济转型的技术与对外贸易及市场经济的转型与升级进行了分析研究;另外对农业经济的升级做了一定的介绍;还对“制造业经济”到“服务型经济”的转型及制造企业经济的升级做了简要分析;旨在摸索出一条适合现代经济转型与升级工作的科学道路,帮助其工作者在应用中少走弯路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从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城市化、区域政策、区域经济体系和区域发展等主要的区域经济理论出发,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位选择、区域经济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区域产业集聚、城市化与城市群发展、区域政策演变、区域经济体系与区域
共建一带一路开启新征程,对于实践中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更高要求的建设实践又呼唤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怎么才能行?进入高质量共建阶段之后,工作的阶段性重点是否发生改变?一带一路建设是否存在边界?最优投资规模如何把握?从学理上深刻把握这些基本理论问题,对于引领建设实践工作、鼓舞参与人员士气和信心至关重要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建设的指南、国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本书在国土空间规划原理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部分自身主持参与的国土空间规划实例,包括人居环境生态文明与城乡发展、国土空间与自然资源、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原理与体系构成、国士空间规划的技术工具与方法等主要篇章。本书涉及规划理论演变、土地资源利用、
商路变迁与近代西北商品市场变动和区域经济非均衡三者间互动关系的演进,是近代西北区域经济史研究必须直面之命题,也是此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本书对西北地区商路市场体系中商业城市(市镇)和商路要津之地的商贸活动进行历史考察,一窥近代西北乃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多歧性之历史镜像,呈现商业贸易和商路变迁对后发展
本书基于中国实施精准扶贫行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功实践与理论探索,从脱贫质量与高质量脱贫的界定、测度及影响因素解析出发,提出中国特色高质量脱贫政治经济学研究框架,并进行经验实证考察,据以阐释中国高质量脱贫的本质特征、结构成因及制度优势价值的研究。
本书在生存性智慧的视域下,考察青藏高原产业结构形态由延续几千年的农牧互补,经历短暂的隐性的农业革命,发展到净土健康产业;潜藏其后的机理在于适应性要素由二维(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到三维(增加市场),再到四维(增加政府引领)。产业发展中的顺应与转换,展现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社会关系、市场适应多方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