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正六书通》,原名《六书通》,明末闵齐伋撰,后经毕弘述撰定付梓印行,因以订正冠诸原书前,易名《订正六书通》,大致仿《金石韵府》之例,以《洪武正韵》部分,编次《说文》,而以篆文别体之字类从于下,是一本保存字体、研究汉字字体演变及书法篆刻的工具书,是古文字研究和书法学习的重要资料。此书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字的不同形体,尤其
作为中东欧十六国中最早开始中文教育的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中最早开设中文专业的国家,拉脱维亚的中文教育是全球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国际中文教育的共性。本书在深入挖掘第一手资料(档案、书信、手稿、讲义、访谈等)的基础上,按照拉脱维亚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内在逻辑,分中文教育的发轫和传承(1920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创刊于2007年,每年出版春之卷、秋之卷两卷。原名《燕赵学术》,2015年更名《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本刊发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各二级学科包括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荟萃百家成果,展示人
熟语是定型化了的语言表达形式,包括成语、惯用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等,这些定型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社会面貌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因此汉语熟语是我们语言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财富。 本书通过汉语熟语、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语言形式的归类分析,论述了透过汉语熟语折射出的中国古代社会的人物百态、社会风情
本书属于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第二辑)。本书简要描写浙江建德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
该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字从古文字发展演变到简化字,形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当多的简化字很难从字形本身理解其形义关系,本书从取象、构形、声义关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认知常用字及构成单位古文字源流,梳理字形源流演变,揭示汉字形义内涵;分析常用字及偏旁部件,认知古文字源流至最小构成单位,通过部分认知深化整体
本书简要描写武义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
本书按照语言的三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分类编排,旨在给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同时,因为教学对象多以贵州地区学生为主,因此,在所选的文章篇目中更多地考虑了贵州汉语方言相关成果,这亦有助于从个案的研究出发,引起学界对贵州汉语方言的更多关注。同时,本书稿结合实际教学,补充了相关贵州省外汉
本书是詹鄞鑫教授围绕汉字学诸范畴领域概念、汉字学研究史等问题进行综述,同时介绍一批汉字学权威和知名学者的汉字学个案研究成果,并做出个人分析与判断的有关汉字学理论与学术史的所涉广泛、所阐丰富、所思严谨的论著,是学习汉字学的指导性概要读物。内容分为三篇,第一篇“问题和回顾”主要综论汉字学概念、汉字性质和评价、汉字发展、汉字
本书是西安交通大学“十四五”规划的立项教材,主要针对本科生。作者从汉语的起源出发,依次讲述汉语的流变、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字的性质与特点、汉字的构造与形义关系、汉字与娱乐文化、汉字与中国古代思想观念等等,分层级介绍有关于汉字的内容。本书是一本通识性教材,内容涵盖汉字知识的方方面面,除了教学之外,还具有普及汉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