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社《中华传统文化丛书》之一,作者以简练的文笔,加上近百幅图片(另加二维码增加阅读延伸图片资料)生动介绍中国自先秦至清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呈现中国雕塑文化的魅力。书稿叙述兼顾历时的断代雕塑形态与特色,又有共时的中国雕塑文化的内涵。雕塑是人类文化的直接载体,无论是为何种材质或者表现什么内容,都反映的是人对这个世界
本书搜集、整理了大量泥人张世家近两百年的珍贵历史资料,有泥人张世家自1826年发展至今的历史回顾、社会各界对于泥人张世家的评价文集、现今泥人张世家的发展、历代“泥人张”的作品等。
泥土的生命——无锡惠山泥塑艺术展
北京中轴线不只有宏大篇章,还有精微智慧。中轴线上的古狮,包括石狮、青铜狮和镏金狮多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本书以地理位置为纽带,将中轴线南端、中心、北端、东侧、西侧建筑门前的古狮串联起来,图文并茂地解读了匠心独具的一对对古狮的造型、历史及背后的故事。
本书是“二十一世纪美术教育丛书”之一,针对国内用泥塑造型的具体情况,对雕塑的基本工具与材料的应用、雕塑的具体表现技法与创作步骤用大量的篇幅进行阐释,包括雕塑史、雕塑的分类、雕塑的基本工具与基本材料、雕塑技法、雕塑表面效果的分类与制作、雕塑作品欣赏等内容。
书稿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科学“十二五”规划资助项目。书稿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和相关额文献资料,综合应用艺术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建筑学、美学等理论,集中选取土家族地区十九位民间木工技艺有代表性的传承人,由采访人设置提问、与民间艺人以问答的形式进行。 书稿以土家族地区的雕刻技艺为主,研究内容包括有家俱、窗花、傩面具、萧笛
作者胡川隆自幼酷爱中国书法,长期从事汉字艺术、刀笔合一的实践和基础理论研究,在大理石上由传统刻字换新为留墨石刻技艺,先后创立乐帮龙华留墨刻石社、上海刻道书画院,《解放日报》报道曾赞誉留墨石刻充分体现了上海科技文化发达的特征,曾获上海市优秀发明奖。留墨石刻于2007年列入徐汇区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收录作者关于非遗项
木雕,以木材雕刻制作而成,作为艺术或精神关照对象的具有相应形式感的三维构成物体。木雕艺术品具有的价值,一定程度上是对木雕师艺术构思和对木雕师思考结晶的认可。在这种认可的鼓励和支持下木雕创作者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才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延展出无限的意蕴。本书主要内容为木雕艺术介绍,主要介绍的是莆田木雕工艺。侧重
本书分两册,上册是制作工艺,较为全面的阐述了从创作立意到生产成功的各个环节的过程;下册是作品赏析,主要以动物雕塑作品图片为主,辅以精到点评文字。主要收入有动物陶瓷、木雕、石雕、铜雕等,作品风格有写实的、写意的、变形夸张等,作者有老中青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收录的动物雕塑造型、工艺、装饰都有
本书通过对比形制、雕刻手法和表现方式等方法,展现、梳理了于古代、当代两端的过渡期中,所生发的多姿多彩的寿山石“东门派”雕刻艺术之面目。晚清民国时期,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背景下,闽地的工艺美术产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一时期,以外贸外销、赠礼流通为基础的寿山石人物圆雕件开始向民俗化发展。其中,最为著名的流派当属当时聚居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