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东南沿海地区生活着一群身份复杂的人,他们多以灶为籍、以盐为业,借此而成聚落。本书广泛利用民间文献,深入理解民众生活,揭示这一群体生活地区社会演化的基本特征和逻辑。明中叶以降,市场化进程加速,商业资本开始进入并逐渐主导盐场经济。与这一进程相结合,在受海水浓度变化影响的具体社会生活中,盐头、盐灶、宗族、商垣等民间自组织
宋朝物质赏赐类型多样,涵盖内政外交等诸多领域。物质赏赐的广泛应用是宋朝经济管理发生重大转变的表征之一,也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处于唐宋变革期的中国传统社会若干因素的渐变和突变,折射了中国古代重要转折时期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宋朝物质赏赐推行的广度和力度史无前例,同时又掣肘于“三冗”局面和日渐窘迫的财政
本书在总结古今学者研究先秦服制的基础上,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围绕先秦服制的内涵、起源、发展演变、历史影响,以及服制与中国早期国家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揭示服制所蕴含的国家认同内涵与社会治理功能,详细论述了服制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结构初建的关系、服制与夏代王权国家的建构、商代内外服职官的具体构成与职能作用、商周之际服制演变
本书依然具有持续的学术影响力。本书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汉代文献,系统发现当时语境中的言论信息及其传播渠道,为读者和学界了解汉代的社会、政治、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本书本次修订工作将再现该书的学术魅力,针对这些年来读者、学者和专业书评指出的瑕疵作了一些技术性修正,同时对汉代谣言案例增加了更多的补充考察。本选题已通
纵观历史,明代、清代在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清代云南地区改土归流更是影响巨大。其中,既有清王朝以汉制汉的经传,也有以土治土的纬略,更有流官土司互为掣肘的御术。这一段历史无论打上何种滤镜折射的烙印,都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结果,即对于中华民族西南疆土底定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无论是从政治学
本书细致地探讨了汉代士人三次转换身份、逐步融入王朝政治的过程。两汉四百余年间,士人的身份经历了由游士到儒士(高祖-武帝)、由儒士到士大夫(昭帝一章帝)、由士大夫到名士(和帝——献帝)三次变化,士人群体由游走天下的百家诸子进入到王朝政治的结构当中,成为支撑专制统治的基本力量,这个过程既是政治塑造士人的过程,也是士人适应政
本书由50余篇文章组成,收入了数十位上饶集中营亲历者的故事,比较全面详细地记述了集中营各方面主要人物当年的情况和受此影响到的人生轨迹。
本书以明清云南汉族移民宗族与乡村社会控制为研究对象,既有助于揭示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基层社会、乡村社会的运作实态,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社会特征及其运行规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作者自1951年在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担任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当时备课的方法,只有阅读历史文献资料,抄卡片,写出讲稿,是通用的“剪刀加浆糊”的方法。1980年7月调到新成立的厦大台湾研究所后,乃争取与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合作,参加主编《清代台湾档案史料
本书分五章,探讨宋辽关系对宋金关系的影响,对南宋聘使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重视不同时期聘使制度的变更现象。对南宋国信使的任用情况进行考察,以了解不同时期宋金交聘之特点。对金国的聘使制度进行考察,认为金的聘使制度与辽更为接近。对涉及宋金交聘的部分史料进行专题研究。并以《南宋国信使表》《金国国信使表》作为附录。具有一定学术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