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唐代太原尹研究为出发点,考证其行政设置、职务特征与历任官员,再现北都太原立体鲜活的政治、军事、社会场景,探讨河东地区如何成为边疆诸族南下与交融的重要通道、枢纽以及代表朝廷进行政令宣慰、文化传播、道德教化的中心。7~10世纪,北都兼具拱卫两京特殊陪都与农牧混合地带重镇的双重身份,对其进行多维度的考察,有助于揭示西北
本书是宫崎市定关于科举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梳理了古代中国的选拔人才制度,从东汉的孝廉科到魏晋的九品官人法,最终发展为科举制。作者以清代科举为例,详细介绍了科举的程序和细节,以及科举以外的其他官吏任用法。阐述了科举制度对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改革精神的形成、社会转型期的改革、立国定制时的改革、新内部危机时的改革、新外来压力下的改革、循序渐进的改革、综合配套的改革。
本书主要考察的是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剧变中,苏州府太仓州太原王氏一族在万历年间的重要人物是官居首辅的王锡爵,其独孙王时敏在崇祯年间从京官辞职遭遇明清鼎革,生存环境的变动及其参与党社活动的变化,并以此探讨从明末到清初的中央政治和地方社会所发生的演变,为深入考察明末清初的王朝兴亡和社会变迁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大宋梦华:宋朝的开明与风雅》以开明与风雅为切入点,论述宋朝的衣食住行和思想文化,从宋朝简洁朴素的服饰风潮、精致优雅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书籍印刷的演变过程、科举制度的利弊与革新、旅游业和宋朝百姓的爱好,以及节气习俗等方面,力图给出一个立体可感的宋朝,还原那个思想开明、文化繁荣的时代。
本书是一部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进行全面研究的论著。本书各篇分别从时代特点、腐败表现形式、监察与法律制度、反腐败思想等几个方面对每个朝代的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中的腐败现象、反腐败措施、反腐败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官箴经历了由“箴文”到“官箴书”的发展历程,官箴形态由最初的“官箴王阙”演变为“官吏自箴”。至宋元明清时期,官箴文化中“箴官”层面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在清代,基本定格在“官吏自箴”。本书在论述中国传统官箴文化发展与演变的基础上,对“官吏自箴”性质明显的清代典型的十二部官箴书进行系统论述。通过个案分析,寻
本书从史的角度论述从唐至清的一千多年各朝各代的行会,包括行会的名称、种类、民俗,涉及木匠、铁匠、陶瓷业的手工业行会,药业、牙商、金融业、典当业的商业行会,餐饮业、戏曲行、娼妓业的市井娱乐服务业行会,长春会、丐帮、瓜行(武术)的江湖行会,及行会中的行业祖师崇
《清朝文献通考》是记载清前期典制沿革的政书。原称《皇朝文献通考》,乾隆帝敕编。本书原系《续文献通考》一部分。乾隆三十二年(1767),复敕以清朝独立成编,以嵇璜、刘墉等为总裁官。后经纪昀等校订,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成书。有清武英殿本、光绪间浙江书局本、《万有文库》二集“十通”本等。《清朝文献通考》300卷,共分2
本书稿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唐时期西南边疆治理与区域社会互动整合研究”(16BZS100)最终成果。有关汉唐时期西南边疆开发治理及其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对认识中国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理解华夏文化的扩张与传播以及古代西南疆域的形成,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