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长达二千余年的殷周彝铭研究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学术史总结,着重对历代著名彝铭学家进行研究,指出其学术贡献和历史价值所在。上册“彝铭学通论”,根据现代考古学、古文字、历史学成果,对彝铭学进行理论建设;下册“世界各国对中国古代彝铭学研究通史”和“彝铭学古籍文献解题”,系二千余年以来彝铭研究的学术史总结与是五百种重要彝铭
本项目为《吐鲁番文献合集》的医药分卷。该项目搜集整理吐鲁番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汉文文献和考古资料中的医学文书,包括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和大谷文书,以及英藏、法藏、德藏、俄藏的敦煌文献中确定为吐鲁番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文献,收录全部图版,进行分类、缀合、识读、注释,按照研究篇和校注篇呈现。本项目深度还原隋唐时期的吐鲁番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铭刻于青铜器、封泥、砖、瓦、碑石等各类载体上的文字,无论是辽宁本地区出土文物,还是传世文物,其丰富的文字资料,及其蕴涵的历史信息,都有待于综合的整理与研究。本书抛砖引玉,期待以比较全面的资料展示,为广大学者提供清晰的一手材料。
本书以广义的“金田起义”为研究范畴,采用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的叙事方式,按照太平天国金田起义酝酿、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从空间上划分11个单元,每个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当地留存的重要遗址和文物,并进而生动地叙述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书中还穿插了670余幅珍贵的图片、照片和地图。这样,时空纵横交错,图文相互辉映,
《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研究综览(全二册)》包括三个部分:一、绪论。分三个阶段回顾西周铜器断代研究史,侧重介绍各期的主要断代活动及断代方法,重点介绍了“标准器断代法”、“类型学断代法”的发展过程。二、表格。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1911—2010年近百年间的西周有铭铜器的断代状况。共收有乐器和容器26类,包括:钟鎛、铃、鬲、献、
青铜器和金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上古史的重要材料,作者周亚先生依托上海博物馆藏的大量青铜器,开展了全方位的研究,此次结集出版,必定会对古文字、上古史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绘画卷轴画(汉地佛道)》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专史绘画系列中的一卷。卷轴画的出现与发展,有助于绘画材料的变化和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画风格的演进,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各个时期大众对绘画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状态,对我们了解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地佛道类卷轴画艺术传承有
書稿共收錄18篇論文,可以分爲三大板塊:一、金文與殷商史,主要研究金文中的用字、體例與所涉及的相關問題;二、青銅器及相關考古學研究,涉及青銅器鑄造技術、銅器群的形成等問題;三、學術史與述評,包括對《賽克勒收藏商代青銅禮器》《賽克勒收藏西周青銅禮器》《賽克勒收藏東周青銅禮器》三本書的述評及相關討論。該書承續《青銅器與金文
涿鹿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永定河上游,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约在4700年前,涿鹿一带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本报告为作者与团队于2014年到2018年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工作的成果集成。其中包括《涿鹿故城遗址2014年度发掘简报》《涿鹿故
潮湿环境下砖石质文物的保护一直是国内外公认的技术难题,本书即对潮湿地区露天环境下砖石质文物的保护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构成砖石类文物的质地种类繁多,保护的方法亦不尽相同;同时,砖石类文物保护一定要考虑到环境的差异性,不能套用一个模式和配方,需因地制宜,采用相应的保护方法、材料和工艺。本书试图从分析研究潮湿地区砖石质文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