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稿是蒙古族诗人、翻译家、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朝鲁门多年研究蒙古族游牧文学(含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一大集成。首次提出”蒙古族游牧文学”的概念,从文学文化学(文学人类学)理论高度纵向分析以游牧文化思维为主线的蒙古族游牧文学发展规律,同时横向探析国内不同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对蒙:古族游牧文学的影响,系统论述蒙古族游牧文学的
明代佛教文学,主要指洪武元年(1368)明朝开邦建国至崇祯十七年(1644)间佛教徒创作的文学作品,亦包括少数虽非佛教徒创作,但出于宗教目的、用于宗教场合的文学作品。限于种种原因,目前对明代佛教文学史的认识极为有限。不仅一般文学史少有明代僧侣作家的身影,即便近几年出现的断代文学史,亦着墨甚微。然考诸史实,明代僧侣作家规
本书大致以1582年利玛窦奉派来华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之间,西方来华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写作、译述的汉语基督教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论述大致按时间顺序,对明清基督教文学加以整体观照,凸显其发展脉络,梳理重要的作家、作品,对不同时期、不同文体、语体的功能、题材选择、体例特点、价值取向、美学风貌展开论述,以展现整体面貌和历史
本书精选了宋词中具有代表性的60篇具有代表性、优美且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诵千古的名篇。本书用诵读、释义、赏析和文图并茂的方式,带领孩子们欣赏宋词之美。
本书以各补志为依据,收录各小说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生平事迹、历代官私书目、序跋、评论、考辨等,所收资料以1949年底为断,此后发表的一律不收;每部小说资料后均附编辑者按语,对小说作者生平、作品成书年代、作品内容、版本流传及后人研究情况等作简要评述,以供读者参考。
本书的研究范围为凡涉及原始宗教的仪轨、宗教思想、宗教实践且具有文学审美价值的先秦两汉文献及学说思想为后世所接受的诸子文章。本书将探讨此类文献无具有的宗教文学特色、审美兼职及对后世道德文学所产生的影响。道教作为中国唯一在本土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宗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先秦了文学包涵的问题形式最为宽广,凡是一切用文字
本书以文字符号作为分类依据,在已有的史诗叙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江格尔》为具体范例,在研究中引入并运用广义叙述学理论方法对口传史诗的叙述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进而对不同阶段口传史诗的叙述特点和规律作出总结,为口传史诗研究推介一个新的理论方法,构建一个宏观的研究视域。
本书是西藏民间文艺若干问题的研究,阐述了藏族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本书思路是两条路径相辅相成:一条是“文化-文学”的,即以书写的文学性为视角,观照世情小说中的佛教书写有哪些作者的主观色彩、文学加工;另一条是“文学-文化”的,即以书写的描述性为视角,观照世情小说中的佛教描写可以为我们了解明清史,尤其是明清宗教史、文化史提供哪些资料,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的宗教生态和宗教样貌等。
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篇是经王国维手定发表于《国粹学报》的《人间词话》64条,下篇是未刊稿及删稿,每条原文后都附有赏析文字,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解析,阐释主要的理论观点并对原文进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