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图片为主,包括3000多幅有代表性刻画符号的清晰实物照片以及对应拓片,结合刻画符号点线面的不同结构特点和表现题材等进行分类,将古老文明的良渚文化制陶工艺以及装饰艺术以图录的形式呈现。刻画符号清晰的照片、等比例的拓本等,为学界研究良渚文化器物装饰、图案纹样、艺术特征,以及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实物依据和一手研究资料。
本书讲述了:丝绸之路,是中古时期一条曾经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大作用的国际通道。从中国中心部的都市长安向西,经过无数的山川与城市,穿越沙漠、戈壁与绿洲,一直通向地中海的东岸,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就因丝绸之路的发达而得到促进。
本项目为《中国佛教石经·四川省·第五卷》,对四川安岳县卧佛院E和F区的石刻佛经做了全面的调查、图片采集、信息整理与学术研究。对71、73、76、81、83、85號窟现存石经进行拍摄、对比拓片、录文、利用大藏经等文献进行校勘,对已佚石经利用文献材料和学术成果进行还原,基本汇总了所有重要的学术观点与问题。同时针对刻经的历史
本书分为甲骨文发现在天津、甲骨文收藏在天津、甲骨学研究在天津、甲骨文书法在天津、附录五部分,收录了《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大公案——关于甲骨文发现研究诸说的概括与评议》《论甲骨文发现之初的甲骨学家——王懿荣、孟广慧、王襄之交往与关系》《甲骨收藏在天津》等文章。
本套书籍共分十卷,编辑历时六年之久。全书力争囊括敦煌的所有艺术门类,包括:敦煌壁画、敦煌雕塑、敦煌绘画、敦煌丝绸、敦煌印染织物、俄藏敦煌文献、敦煌汉文遗书等。目前市面所出版的敦煌类图书,大致收录的为壁画兼顾彩塑,并没有全面展示敦煌美术之全貌,此书的出版正是填补了敦煌美术出版之空白。本书以艺术的门类体裁分卷,各卷以时间先
长篇史志城市传记纪实文学作品《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分为上、下两部。上部讲述将镜头固定在巴蜀大地,讲述这篇土地在历史上的人文地理优势,讲述羌人如何从古亚欧大陆中部迁移和定居于此,讲述蜀人如何“居西南而望天下”,以及怎样创造出灿烂的三星堆文明和建设金沙城。下部将镜头跟随蜀人的脚步,讲述蜀人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融合或战争
本书为上海博物馆举办的“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的配套图录。上海博物馆于2021年举办“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特展”,捐赠者中既有社会著名人士,如潘达于、顾公雄、华笃安、胡惠春、庄万里、庄良有、杜维善、张永珍等人,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他们将毕生收藏的珍贵文物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给了国家,体现出了拳拳爱国之
本书主要收录了台州市博物馆收藏的部分陶瓷精品的图录,并从这些器物的年代,探索了台州自先秦原始瓷之后的古代窑业发展史,展现了台州古代烧陶制陶的精美技艺,展示了台州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蕰。台州地区的古代窑业,主要集中于椒(灵)江与金清港两个流域中,其在中国古代窑业发展史中具备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一、窑业序列完整、产品质量较高;
《山西博物院藏品精粹砖雕卷》遴选砖雕精品220余件/套。山西环境相对封闭,气候干燥,处于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南北交融的交通孔道,又是北朝时期统治中心,史上佛教兴盛,现存石窟寺及摩崖造像1100余处,著名的有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响堂山石窟等。山西佛教艺术博大精深,渊远流长,收藏佛教造像繁盛。本次出版力求精中选精,意在使观
仰韶文化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新时期时代文化,是中国史前考古学乃至整个中国考古学的中心课题之一。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文化中分布范围最广、影响地域最宽的文化类型。庙底沟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3900-3600年,延续时间虽然并不太长,只有300年上下,但它的文化冲击力却非常强劲,这种冲击力最集中体现在彩陶的播散上。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