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医外治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丛书》之一,由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天享(北京)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组织编写。本书w为介绍铍针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临床操作规范和常见病症的应用指南。针对使用技术的人群的医学素养背景差异,分层次介绍铍针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见病症的应用指南。初级适用于养生保健人员、一般人群,通过培训可掌握铍针基本
柴嵩岩,又名柴松岩,中医妇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宋庆龄樟树奖获得者,国医大师。曾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原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柴老于1929年10月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48年拜伤寒大家陈慎吾为师,开始学习中医,1950年12月考取中医师资格。1952
罗化云,字无极,号一眉,幼承家学,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本科,从医45年。本书是罗化云主任中医师临床工作45年后向社会递交的答卷。书中药、方、病、案、医话,一脉贯穿;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有建树。既有家学私密介绍,又有**名医验方鉴赏。狐筋古病、狐乳新疾,催芽种子,与时俱进;滑动寸口诊脉法、经水为体液代谢、经筋系
《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疑难杂病方略(第2版)》分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不但阐述了疑难杂病的概念、临床特点、病因特点、病机要点、辨治要点等基础理论,还系统介绍了周仲瑛教授临证的十五大治疗策略、六大处方用药经验;各论部分精选了包括甲型H1N1流感在内的35种常见疑难杂病,每个病种均从概述、临证要点、验案精选三个
本书详细介绍了著者王敬义教授在长期临床中总结发现的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反映点在寸口桡动脉上部与位分布的基本规律:以藏象学说为理论指导,考察寸关尺三部以及每一部的NO.1~NO.5由浅入深的五个层次,部与层的相交点可确定是某个脏腑组织器官的特定反映点。结合古贤28脉及著者新增9脉,可以明析病患性质。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论学习
本书第一部分首次系统阐述了杨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学术思想的形成必然源于学术创新,杨教授应用益气活血法防治慢性肾脏病,是将传统经典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验证于临床,再反复改进诊疗方案,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完美结合。第二部分着重通过验案来反映杨教授的诊疗策略、组方特点及用药经验。杨教授行医
本书对经典经方学术体系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学习到溯本归源的仲景经方理法,为中医的临床工作开拓了思路。书中追溯了经方源流,上篇阐释生理病理,中篇解惑六经病机,下篇辨明六病方机,构建了理法完备的“病机方机解伤寒”经典经方学术辨治体系。
江苏高邮张德超先生,业显岐黄,名震遐迩,虽年逾八旬,仍行医不辍,学验宏富,理法精深,著《医道求真录》,寄济世救人心。本书学术篇总结了张德超先生的原创理论和学术思想;临证篇收载内科、妇科、男科、外科23种病证的独特诊疗经验;传承篇反映岳美中名师传道,并介绍张德超先生的学术继承人;附篇首次公开张德超先生**的55首经验方。
现年90岁高龄的张震研究员、教授、主任医师,是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科技人才,全国二三批名老中医。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辨治探微、疏调气机、诊疗实录、科研刍议、方药叙谈等,是张老60多年学习钻研中医的实践领悟与研究心得,说理透彻,重视实践。对于广大中青年中医药医务人
本书是由张毓华医生将其父亲的临床经验编纂成书,名为《名中医张国屏先生临床经验》。这是国屏先生在病中由她和父亲的助手任世英老师一起整理的关于几十个病种的临床治疗经验并附案例分析。本书整理了父亲对病证的脉象分析及应用,总结出诊疗思路,包括:“阳有余阴不足”“提示诊病应注意气机是否通畅”;总结了寒热成疟的因素并适用于各种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