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陶寺遗址出土可移动文物数据库资料为资源,按照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再按照陶器、玉石(铜器)、骨角蚌漆木器三大类,对精选的293件/组标本进行编排,力图反映陶寺遗址早、中、晚三期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本书共分两个部分。本书第一部分,介绍了红山玉文化与甲骨文象形文字的源起,以本领域学术权威人士及著作为引证文献及理论依据,结合国家考古出土玉器及其研究成果作为事实依据,来论证红山玉文化(巫玉)与中国象形文字源起的承传关联,包括“汉字的源起是图画”,造型与图画的象形特征,红山玉的身份符号和精神符号的“玉神器”与象形文字的造
本书主要包括了七章的内容,第一章新石器时代陶器,第二章夏商周青铜器,第三章秦汉陶俑、铜器、漆器;第四章隋唐金银器、铜器、漆器、陶瓷;第五章宋元瓷器、金银器、漆器;第六章明清家具、陶瓷、金银器、铜器;第七章设计应用。分别选取了各历史时期最重要和具有较高设计研究价值的器物进行重点讲解,用历史文化线索来牵引,从新石器时代陶器
本书集中阐释、展现了洛阳考古百年的辉煌成就。本书不仅包括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等国家重大考古项目的丰硕研究成果,还包括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洛阳五大都城遗址、13项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1项河南省重大考古发现,以及洛阳在文化遗产、大遗址保护中的成果,这些考古发现和文保成
本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升仙太子碑》的现状、《升仙太子碑》的学术史、《升仙太子碑》的竖立、升仙太子的历史原型、升仙太子的现实型、《升仙太子碑》的文章、《升仙太子碑》的书法、《升仙太子碑》的碑阴、后世变迁。
本书以2021年澎湃新闻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魔都与新城:共启寻根之旅”文化项目与系列专家讲座为基础,通过讲述上海青浦、松江、嘉定、南汇、奉贤五个新城各自不同的考古发掘成果、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依据五个新城不同情况在今后开发中应采取的的不同策略,探寻五个新城的发展脉络和上海的文化之根与文明之源,激活生根于这座城市的城市
本书辑录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史学家王恩田先生关于古史研究的论文,以商周史为主体,上迄新石器文化,下至秦汉。关于周、鲁、齐、秦、晋、虢、秦、楚、燕、吴、宋、曾、纪、杞、滕、邾、费等先秦古国的史地问题,均有专题论述。作者运用古文字、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旁征博引,慎思明辨,提出很多新观点。对于素来苦于文献匮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简帛研究的结晶之作,涉及云梦秦简、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天长纪庄木牍、尹湾汉简等诸批重要简牍的专题研究,以及简帛学的学科分支、中国简帛学体系的构建、出土简帛整理的理论与实践、简帛学史的理论总结与研究等有关简帛学理论与学科建设问题的系列前沿思考。该书研究既专注于中国境内出土的简牍帛书资料,亦涉及中国以外
本书搜集了敦煌变文、王梵志诗、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等敦煌俗文学和俗文书中的通读字,共收1199个字头,按现代汉语拼音音序加以编排,书后附四角号码检字可供查找。一方面是为敦煌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书,另一方面又是提供了可供讨论研究的材料。 作者通过对敦煌通读字的考辨,发现有些辞书中找不到用例的所谓“死字”,会借用同音或
本书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基础,结合作者二十余年的陵寝现场调查和研究心得,解读福陵、景陵、裕陵、昌陵、惠陵等帝陵的建制、历史与隐秘、被盗与清理等,折射出清王朝的起源、辉煌和衰落。本书为“清朝帝陵文化系列”,主要介绍了乾隆帝的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