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中国考古学基础性知识的入门教材,分为十八讲。内容可分为考古学及其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分支学科、古代主要遗迹、古代主要遗物4个大的部分。为方便阅读和理解,全书共收录400余幅插图,图文并茂,便于读者在实践中鉴识各类考古遗迹、遗物,掌握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系统知识。
埋藏学以研究遗址形成过程为核心目标,是当今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本书重点探讨为何以及如何研究旧石器时代遗址堆积形成过程中的人类行为因素与自然作用因素,识别遗址所经历的来自于不同作用力的不同形式的改造,为准确判断堆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复原人类行为过程奠定基础。埋藏学研究能够使我们对考古材料做出尽可能客观、准确和全面的解读
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的专著。从钱币的产生、范铸工艺的应用与传承到铸钱工艺自成体系的发展演进,都有专业的、学术的论述与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本书深刻阐述了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的演进发展方向,即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就铸钱领域的两大技术发明——叠铸和翻砂工艺作了专门的论证。此外,本书还首次将铸钱工艺
本书将新疆龟兹石窟造像艺术作为研究的材料,揭示出新疆古龟兹造像与犍陀罗艺术、秣菟罗艺术文化的关联。在相互往来交流影响中,中原文化艺术沿河西走廊抵达龟兹,对龟兹造像的汉化产生了影响。
全书共十卷,共收封泥八百四十九方,其中除极少几方为战国时期外,绝大部分乃秦汉时期遗存。所收各封泥大体上以内容分类编排,先列官印,后列私印及闲章,每种都有原大拓片,并附考释。传世版本为清光绪三十年海丰吴氏潍县陈氏石印刊本。此书是最早的封泥资料专书,所论内容涉及官制、地理等方面,开创了以封泥文字证史、补史的先河对研究古代官
本书即为该展览图录,全书以宋代世家子弟一日生活轨迹为主线,呈现闻鸡起舞、对镜正冠、焚香礼佛、策马捶丸、暖炉点茶、清心涤砚、临帖押印、撷芳插花、宣和鉴古、玉箸银盏、挂画赏玉、投壶行令、歌舞升平、卧烧水沉等具体的场景以及宋朝文化的实物遗存,展示宋朝士人生活的细节,从而帮助读者了解隔膜千载的大宋世事。
本书为“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研究”丛书之一。以稻作发展为特色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以粟作发展为特色的黄河流域共同构建了中华文明。本书将对长江中下游的考古发掘资料,特别是近年来植物遗存和稻作农耕遗迹调查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勾勒出稻作农业起源、发展以及成熟的早期农业文明历程,复原出不同时期稻作农业生产的具体场景和生产力水平,从文
本书为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内和少部分从大方县内划出去的新行政区内的彝文碑刻内容的整理翻译和研究成果,这些碑刻主要以墓碑为主,有纯彝文碑,也有彝汉合璧的碑刻。其中墓碑主要讲述墓主的生卒年和彝族姓氏(尼益),以及所做的贡献等;祠堂碑记主要讲述家族的来源、迁徙过程和家族谱系;家族纪念碑主要记述家族发展的历史和每一代的名字,也算
书稿为“巴渝文库”2020年出版项目系列丛书之一,是在毛远明教授重庆市社科项目“重庆历代石刻整理与研究”和重庆图书馆编《巴渝文献目录碑刻文献类》的研究基础上,收集整理重庆38个区县(以目前现有行政区域26个区,12个县为主,但也因历史因素不可避免地收录了原历史区域中属于重庆,但现今已经不再属于重庆辖区的少部分)的金石文
本书由敦煌研究院编写,著名敦煌学专家、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领衔,是一部以中国传统节令为脉络,以敦煌文献、壁画和雕塑为载体,多角度讲述中国传统民俗与科技文化成果的普及性读物。本书共35章,按照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与11个传统节日分类,将中国节令物候与敦煌壁画、塑像、文献资料相结合,多学科协同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多元价值,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