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素养是研究型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在各个高校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把教育研究方法作为本科专业通识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来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在初步掌握教育研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形成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技巧,为当下和未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近些年来由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高校大学生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从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到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杨元元因为家庭困境而自杀,从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到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杀人案,再到2021年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的一审宣判,这些事件的发生给社会、学校及个人带来的往往是无法弥补的损失甚至灾难,因此对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适合各种不同类型问题的决策步骤。我们不仅能够掌握如何在信息充足且对问题熟悉的情况下做出明智决策,还能够学会如何在信息有限且问题新颖的情况下做出明智的决策,以及介于两种情况之间的其他决策方式。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利用已知信息做出决策判断的过程,以及如何在信息有限和暗含不确定性的条件下选择合理的决策的过程
本书基于我国美学教育的新趋势和新需要,从大学生审美人格养成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提高审美能力和增强审美修养的理论与方法。本书共12章,主要包括美与美育、自然之美、建筑之美、绘画之美、辞章之美、音乐之美、舞蹈之美、戏剧之美、影视之美、生活之美、科技之美、人生之美,基本涵盖了美的主要范畴与形式。本书结构清晰,图文并茂,理论知识
本书是怀特海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
审美情趣是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前提与内容,本书着重从美育和教育学视角审视审美情趣的原理与养成,关注四个方面:其一,审美教育及审美情趣养成的历史叙述与钩沉;其二,审美情趣养成的核心要素与学理表征;其三,与审美情趣养成相关的三组关系,即与内隐性的关系,与审美体验的关系,与跨媒介的关系;其四,审美情趣养成的教育学基准。以
叙事研究是多年来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难点。从理论研究角度,有关叙事研究的内涵特征、目的意义、功能作用等方面的探索比较充分,但从实践角度延伸到方法论,还比较薄弱。研究者普遍产生“入门不难,提高却不易”的困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叙事研究进入了高原期,需要进一步的迭代与更新。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呈现实例讲解,是一次感性认识与理性
本书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以下简称“三种精神”)为核心,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为价值理念,围绕三种精神进行内容设计,彰显中国意蕴、民族传统和时代风尚。本书注重故事讲述,精选能够体现三种精神的技术能手、全国劳模、大国工匠作为典型人物,挖掘他们身上的故事,通过人物故事讲述,向学生
本书内容讲述:作为教师和教育者,我们的职责是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启发他们多研究,引发他们深入思考,所有这些都能创造神经通路和“心智习惯”,这也是我们希望学习者能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继续发挥作用的东西。我们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提出问题,它有能力做到以上所有的事情,甚至更多。首先,作者大致描述,为什么理解学习者在被问到问题
本书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约翰·洛克的代表作。1684年,正在荷兰流亡的洛克接到他的亲戚(英国的乡绅爱德华·克拉克)的请求,希望洛克能指导其教育孩子。于是,洛克和爱德华·克拉克展开了长达数年的书信往来。这些信件最后整理成了《教育漫话》一书。本书谈论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是比较全面的。洛克尤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