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言雅音论昆曲》中于对昆曲音乐性、演唱的审美传统的研究以及曲唱理论的梳理,此外还从净末丑等脚色的演变、剧本的当代改编和昆剧生态环境的重建几个方面探讨昆曲该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长言雅音论昆曲》在昆曲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有特别的意义,对喜爱昆曲的读者来说,提供了一个学习与思索的空间问。 作
本书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侯少奎先生从艺五十余年来的舞台经验总结与艺术传承记录。书中详细讲述了侯氏父子与北方昆曲的渊源。以侯少奎先生代表剧目《义侠记》、《铁冠图·别母乱箭》、《麒麟阁·三挡、倒旗》、《单刀会·刀会》、《宝剑记·夜奔》、《千里送京娘》,及特色京昆剧目如《四平山》、《铁笼山》等为例,详述北方昆曲在二十世纪的传
《菊艺琐谭--致远楼谈戏随笔》是一部非专业戏曲人员谈戏的著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提出并解读了戏曲史实中未曾论述、提及的细节;作者还回忆、评述了名剧、名演员、表演艺术以及戏曲的现状,并有从戏剧舞台到人生大舞台的延伸。同时还含有近年来作者对脸谱艺术的独特思考。
《戏曲表演程式研究》分析了在近百年的戏曲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严重文化主体意识缺失的现象,认为这是导致建构系统化、科学化的戏曲审美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导致戏曲程式研究,始终围绕摆脱类型化和形式主义指责为前提而缺乏更深一步研究的根本原因。作者提出戏曲理论最重要的一块基石就是‘程式性’或‘程式化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和论述了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戏曲的文化模式、戏曲艺术的发生与发展、戏曲剧种的分类与发展、戏曲艺术的构成与演出,以及戏曲艺术的社会功能,既讨论了戏曲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又勾勒出戏曲艺术演进的历史概貌,对中国传统戏曲
《世界悲剧通史》分为《世界古典悲剧史》、《世界近代悲剧史》两部分。《世界古典悲剧史》共十三章,记录自上古(前4世纪)至17世纪末,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伯来,及希腊、印度、中国、日本、英国、西班牙、法国等国悲剧艺术的发生发展及特点。《世界近代悲剧史》共十五章,记录18世纪至20世纪,欧洲各国和俄罗斯、美国、中国等世界范
《东方西方(从舞台到银幕)》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审视东西方戏剧与影视的迥异特性与发展路径,将两种分处于不同文化体系和艺术传统之中的艺术形式纳入研究视野。作者李萍认为,把它们置于比较的平台上要比单一检视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认识与审美感受。而相似的历史语境唤醒创作者相同的生命体验和心灵表达则是建构比较平台的坚实基础。在东西方之间
川剧精粹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汇萃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
《中国话剧现场(2001-2012)》主要内容包括:主旋律话剧小议、全国话剧新剧目交流展演、感受查明哲、《又一个黎明》、《一官风波》、《俗世奇人》、《赵氏孤儿》年、再谈《赵氏孤儿》的改编、宋国锋的动作艺术、《平头百姓》、《立秋》二题、《柠檬黄的味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