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人文交流已经逐渐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关系的第三大支柱,然而其意义尚未被充分认识。同时,在当前中外人文交流的布局中,周边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本书聚焦中国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的现状与渊源,从国际关系、历史、文化等多学科角度对中国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周边的探
本书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本书通过对国内外文化大数据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详细调研,梳理我国公共文化领域大数据资源体系,掌握并分析我国文化大数据的目录体系、行业标准规范、数据应用与服务现状,结合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制定我国文化大数据应用与服务战略,对文化大数据的建设、整合、开放、共享、应用与服务进行研究,并对涉及的标
《中国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报告(2017)》以“十二五”以来中国国际文化贸易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寻可资借鉴和学习的经验,以期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中国文化有效“走出去”的进程中,理性阐明“中国机遇”
为什么中国人对进化论如此热衷? 中国人如何从对文字的崇拜中解脱出来? 道教为何难以获得佛教、儒学那样的追捧? 《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撷取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几个片段,探讨近代中国文化的结构性异变,以及崩解后的传统碎片在此过程中发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法国的传播编年》是由法国学者安必诺、何碧玉等人主编的一部有关法国汉学的编年体学术著作。全书从体例上分三个部分:大事记、书(文)目录、备注。大事记主要是汉学家或汉学机构(杂志、汉学中心)发展历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的编年记录;书(文)目录主要是关于古代中国的文章、著作(包括翻译)的历年目录;备注主
本书是分《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18)》的英文版,为总报告、宏观视野篇、行业报告篇、公共文化篇、区域报告篇和大事记六个部分,在对2017年陕西文化发展的整体状况与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跟踪陕西公共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热点,解析陕西文化各领域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同时,对陕西区域文化发展做了研究,为陕西
《天路桃源.民和》作者集几十年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实践,抱着强烈的“故土”情怀,以一个行者的感悟,赞颂大美民和以及这片故土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风情、景观景点、人物传略等。用饱蘸激情的笔墨以“情”叙景,深情讲述对家乡的人文印象,其情其景,在其笔下如行云流水,自然流露。
《至德崇仁/抚州文史丛书》用三篇九章,为读者描绘一个至圣、至美、至真的崇仁。喜欢理学的,可从“崇仁学案”思想光辉中找到阳明心学的起源、崇仁理学精神的孕育等;喜欢生态文化的,可从巴山宝水中找到国家地质公园、红色古色文化介质等;喜欢历史的,可从山花次第开中找到汉唐宗教文化的遗韵、诗乡善邑的崇仁风俗等等。翻开《至德崇仁/抚州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战略新要求。在互联网影响日趋深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化惠民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推动实施网络文化惠民工程,走出了一条“网络文化惠民”的新路子。《文化自信与网络文化惠民工程》对网络文化惠民工程的发展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文化自信定位、现实支撑、文化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深厚底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浙江的实践表明,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形成新发展优势的时代要求,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战略相适应,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发展战略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和更新文化发展思路。《文化发展浙江的探索与实践/浙江改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