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尚古学者热衷于金石古器物及其拓片的收藏、鉴赏和著述,形成了集中体现宋朝崇古之风的金石学,深远地影响了当世及后世中国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如古文字学、书法、绘画、风俗和生活方式。本书以跨学科的方法探究宋朝尚古学者的金石学著述、士大夫的好古生活方式、朝廷仿古礼乐器的铸造以及民间仿古器的普及,再现了崇古之风熏染之下宋朝社会
中国的石窟艺术博大精深,是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为深入挖掘中国石窟的丰厚内涵、系统阐释中国石窟艺术的历史文脉,本书以24讲的形式将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四川、浙江等地的精华石窟及石窟群娓娓道来,内容包括各地石窟概况、开凿背景、延续年代,以及对代表性洞窟艺术成就的具体分析等。作者以其晓畅的语言将时空的变化与中国石窟艺术风
本书为“聊城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围绕蔡先金教授主持的“中华简帛文学文献集成及综合研究”开展的系列研究工作之一,通过对西北简帛出土遗址作阶段性的知识考古学的田野考察,寻找我们的学术根基,旨在考察与了解“丝绸之路上的简帛书写”之状况,增强对简帛发现的现场感,以更加直观、真切地了解和体验简帛内容的性质及其形成过程。
本书为“聊城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围绕蔡先金教授主持的“中华简帛文学文献集成及综合研究”开展的系列研究工作之一,对“丝绸之路”作阶段性的简帛文化地理和知识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旨在考察与了解“丝绸之路上的简帛书写”之状况,增强对简帛发现的现场感,以更加直观、真切地了解和体验简帛内容的性质及其形成过程。
本书分五个部分,每部分10篇:第一部分“将帅风范”,反映部分八路军高级将领;第二部分“战火硝烟”,描写八路军在抗战中的部分重要战斗;第三部分“岁月留痕”,讲述发生在抗战中的历史事件;第四部分“烈士碧血”,谱写抗战英勇献身的八路军烈士;第五部分“历史见证”,记录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重要历史文物。
全书共收集有关炭河里文化和宁乡铜器群研究的期刊论文60余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炭河里文化研究内容,收录论文15篇左右,主要是炭河里古城发现以后学术界对其年代、性质及其与宁乡铜器群的关系以及它在湖南上的地位等方面的成果。第二部分为宁乡铜器群综合研究,收录论文20篇左右,主要是关于宁乡铜器群分类分群、主体年代、文化属
《客斋集古录》为吴大徵历年所辑一千一百余器金文拓片和文字考释的汇编,后由吴氏弟子整理装订,于民国期间就曾影印出版三次,是近代重要的金石学、古文字学著作。吴大徵稿本一直存于家中,二十年后由其孙吴湖帆重新整理装订,厘为十二卷。由于此书图版与文字相互匹配的特殊性质,对原书卷数的调整,及图版与文字的增补,意味着全书不仅是外观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直坚持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充分挖掘文物的红色资
本书分为历史研究、文物研究、博物馆学研究、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文化与保护研究五部分,收录了《滇王国族属问题的探讨》《宾阳摩崖石刻调查及思考》《博物馆展览档案建设实务探析》等文章。
本书内容包括:宁德市屏南县棠口镇头村张氏契约文书·卷一(乾隆二十年至光绪五年)、宁德市屏南县棠口镇淤头村张氏契约文书·卷二(光绪六年至光绪十九年)、宁德市屏南县棠口镇深头村张氏契约文书·卷三(光绪二十年至民国二十六年)、宁德市屏南县棠口镇西村村石氏契约文书(雍正三年至一九五二年)、宁德市屏南县棠口镇小章村张氏契约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