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学理论与实践》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旨在推进简帛学理论研究与建设。第一辑共收入文章34篇,包括四组已刊系列笔谈文章18篇、第一至三届“简帛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参会交流和特约首发论文13篇、中外简帛学国际学术会议综述文章3篇。书稿涉及简帛学理论的总结与创新、国际简帛学体系
《清代至民国时期贵定县碑刻研究》由笔者硕士论文(2018)修改而成,论文能够得以完成,其间经历甚多,不由心生感慨。2017年,这一年对笔者而言极为关键,因为要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并做开题报告,随即进行写作准备。两次偶然的机会,让笔者确定了以贵定碑刻研究为题,一次是贵定阳宝山、城隍庙之行,另外一次是贵定平伐庭氏长官司故地之行
全书收录了三星堆一、二号坑出土的近百件(组)出土精品器物,多类型高清大图配合短而精的文字解说,更精致地呈现了古蜀时代的细节,展示出了古蜀文明的独特性、创造性,以及同国内其他古文明的紧密联系,让我们在纸墨间也能完成一次历史的穿行。
在中国南北朝时代前期的佛教美术研究中,汉化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这一时期佛教美术的汉化过程反映出当时的人们不断试图去理解佛教和佛教美术的摸索轨迹。《纹样与图像: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石窟美学》一书关注石窟、壁画、造像中的摩尼宝珠、藤座式柱头、山岳纹样、金刚力士像、畏兽像、莲花纹样等细节,通过观察这些细节,来探讨当时的人们是如
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就是在针对红山文化的研究中,苏秉琦先生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一系列重要论断,红山古国是连接考古学文化和后世中国文明的重要阶段。本书试图从红山古国的自然环境背景、经济模式、遗址聚落、劳动分工、原始信仰、社会形态等角度进行综合研究。
中国是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文化特质风格迥异、丰富多样。饱含民族智慧的工艺制品,来源于少数民族能工巧匠们世代积累的高超技艺,以及他们对所处环境的高度适应和他们掌握的丰富知识。他们利用各种材质和技术,创造了一件件艺术精品,表现出人类文明伟大的创造力与文化本身的复杂多样性。这些种类繁多、色彩绚丽、技巧纷呈、生活气息浓郁的卓越创造
本书是我社《中华传统文化丛书》中的一种。陵,指高大突兀的山丘,是帝王坟墓的专称。寝,是对古代帝王陵园建筑的特定称呼,兴于秦,行于汉。陵寝制度肇始于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治者推崇皇权至上,维护森严等级的重要的政治手段之一。本书以简明的文字和丰富的插图,围绕帝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石窟装饰艺术设计特征与思想、巴蜀石窟装饰纹样设计与形态、巴蜀石窟造像的背光设计与形态、巴蜀石窟造像的头颈装饰与形态、巴蜀石窟造像的衣着设计与形态、石窟中的飞天造型设计与形态。
本书为我社已出版的“走近敦煌”系列丛书中《遗响千年——敦煌的影响》的英文翻译版,是由甘肃文化翻译中心主任姜秋霞老师组织多名翻译学专家精心翻译的。本书主要介绍了敦煌文化在中国和世界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如敦煌学的产生、敦煌文献的整理刊布及各国相关学术概况、敦煌艺术光辉照耀的文学艺术创作(如井上靖的小说《敦煌》、舞剧《丝路花
本书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佛山地区考古发掘工作的历史,详细介绍了西樵山遗址、南海佛子庙遗址、南海灶岗遗址、南海鱿鱼岗遗址、高明古椰遗址、三水银洲遗址的考古发现,系统研究了佛山秦代以前的人类遗址、墓葬和部分遗迹、遗物,分析了佛山地区先秦时期人类活动的历史。书稿资料详实、引证丰富,对研究佛山以及岭南地区的考古文化具有一定的指